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全国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4套卷.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110-全国-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卷(一)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暂略】 二、多选题(共5题,10分)【暂略】 三、名词解释题(共3题,共12分) 26.社会剖析派小说 (1)社会剖析派小说,是在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 (2)其特点是多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采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手法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侧重对生活作全面而广阔的全景式展示。 (3)结构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在写实风格中具有较强的理念色彩,致力于表现时代的主题和社会发展规律。? 27.七月诗派 (1)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 (2)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注重抒情的形象化。 (3)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 28.伤痕小说与反思小说 伤痕小说 (1)是新时期文学涌现出来的第一个潮头。 (2)1977,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人民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开山之作。 (3)1978,卢新华短篇小说《伤痕》(《文汇报》),伤痕文学/伤痕小说得名源于此。 (4)主要内容:揭露“四人帮”的罪行、同情人民的遭遇、歌颂对“四人帮”的不屈斗争; (5)短篇小说: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最宝贵的》、肖平《墓地与鲜花》 反思小说: (1)出现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2)代表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等; (3)对解放以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带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 四、简答题(共4题,共28分) 40.简述叶绍钧《倪焕之》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1)叶绍钧小说创作经历了从“问题小说”向更广泛的现实主义发展、集中关注教育题材。 (2)1928年,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倪焕之》。这是一部在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阶段性意义的重要作品。被茅盾称为“扛鼎之作”,标志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新的贡献,拓展生活内容的广度。 (3)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个人命运中寓含社会历史内容。 (4)艺术表现上:教育题材有生活基础,熟悉知识分子生活,主人公人物形象颇为鲜明。 (5)总体艺术风格:叶绍钧以厚重朴实见长。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写实笔调严谨而扎实,将深沉的个人情感蕴涵于客观叙述中,作品的艺术特点是冷隽含蓄、蕴藉深沉; 篇章结构安排:严密细致。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围绕着主题与生活进行切实周密的编排布局。叙述语言:从生活本身出发,注重炼字炼句,语言精练准确、纯正规范。 这对于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41.简述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 (1)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1928-1930年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 (2)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争论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3)关于“大众语”的论争:1934年5月由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6月进步作家集会,决定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展开大众语的讨论。论争的焦点集中于文学语言问题。 延伸——40年代文学文艺思想论争【2010考期多选】 (1)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论争双方-梁实秋表达不满情绪,希望文学表达更丰的生活和主题。沈从文认为作家不必工具化地服务于战争现实,可从思想建设角度为民族未来服务;左翼作家批评。 (2)1939年至1941年展开的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论争双方-毛泽东提出“民族形式”问题,引起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地进一步的讨论。 (3)1945年至1949年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论争源于胡风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冲突,直接导火索:舒芜的《论主观》。论争双方-胡风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②邵荃麟、冯雪峰、何其芳等发表文章批评他们的论点。【探讨了创作的主观与客观、政治性与艺术性、作家与生活、歌颂与暴露等问题,40年代的文艺论争还有1938年张天冀小说《华威先生》引起的关于抗战文学“讽刺和暴露”问题的讨论】。 延伸——30年代文学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1)时间: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论争双方: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2)鲁迅: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并解释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抱病写作品《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统一

文档评论(0)

sunn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自考本科汉语言专业,自考南京师范大学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