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舌诊实用会计学第2页/共107页前  言 中医舌诊: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中医舌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望舌诊病的记载,经后世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今天的舌诊。第3页/共107页中医舌诊发展简史   中医舌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一、周秦时期—舌诊的萌芽(一)扁鹊———第一个记载舌诊的医家 言诊舌与诊脉并重;舌偏枯,但若舌能转动、能言语,则预后良好。(王叔和《脉经》之“扁鹊阴阳脉法”及“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二)《黄帝内经》———舌诊的基础 该书有关舌的内容众多,论述了有关舌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明确指出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4页/共107页二、汉唐时代———舌诊理论与临床的结合(一)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舌诊的理论且加以发展充实提高,并具体运用舌诊作为辨证施治的工具。在用以审察病因、阐述病机、确定治则及判断预后等方面均有论述。(二)王叔和《脉经》虽以论脉为主,但亦不废舌,不仅保存了三国以前的许多舌诊文献,而且对热病的舌象观察较前人有所进步。 (三)葛洪《肘后方》亦论及舌,据舌用方。 (四)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重视辨舌以察诸病之源,论九候之要。提出舌肿、舌强、舌烂、舌不收、舌缩、弄舌、舌胀、舌出血、舌上生疮、重舌等内容。 (五)孙思邈《千金方》提出舌象变化属病在脏腑,为后世察舌辨脏腑病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5页/共107页三、宋金元时期———舌诊理论的探讨与提高(一)伤寒舌诊的整理研究:见于《类证活人书》(朱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成无己)等著作中。(二)舌诊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见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妇科)《外科精要》(外科)、倪维德《元机启微》(眼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儒门事亲》、李东垣《脾胃论》、朱震亨《局方发挥》等(内科)。(三)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问世:奠定了舌诊学基础;发展辨舌用药法则;充实了判断预后的舌诊内容。第6页/共107页四、明清以后———舌诊的进一步发展(一)丰富多彩的舌诊论著:如申斗垣《伤寒观舌心法》、张登《伤寒舌鉴》、王文选《舌鉴》、梁玉瑜《舌鉴辨证》、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徐灵胎《舌鉴总论》、傅耐寒《舌胎统志》、刘恒瑞《察舌辨症新法》、杨云峰《临证验舌法》、邱骏声《国医舌诊学》等。其它如《景岳全书》之“舌色辨”、《石室秘录》之“伤寒辨舌秘法”、《伤寒一书》之“伤寒舌苔辨”、《伤寒绪论》之“辨舌”、《医原》之“杂病舌苔辨证篇”及“温病辨舌心法”、《伤寒指掌》之“察舌辨证歌”等舌诊专篇。(二)温病学派对舌诊的贡献:吴又可提出“温病察舌,伤寒辨脉”观点;叶天士将舌象作为卫气营血辨证的主要依据;吴鞠通则将其作为三焦辨证的依据之一。第7页/共107页五、新中国——舌诊的飞速发展(一)文献整理及新著:重新出版了《敖氏伤寒金镜录》、《临证验舌法》、《察舌辨证新法》、《辨舌指南》等。新编者有《中医舌诊》(北京中医学院)、《舌诊研究》(陈泽霖等)、《中医舌苔图谱》(宋天彬)等。(二)舌诊的现代化及客观化研究:如舌电位测定、“舌色仪”的应用、舌印的应用、舌活体显微镜观察、舌生理生化测定、舌血液流变学研究、舌病理切片及涂片检查之动物模型研究、人群普查等。第8页/共107页舌诊简史要点1、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舌诊的记载;2、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舌诊用于中医辨证施治;3、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用以分析病机、确定方药、推测预后;4、明清温病学家重视验舌,对温病辨证施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5、近代,舌诊在现代化、客观化研究方面更加深入,有了飞速的发展。第9页/共107页第一节舌诊概说第10页/共107页一、  舌诊原理(1) 脏腑联系:心——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与气血运行相关;舌为心窍,言为心声,心藏神,舌体运动与语言及心神相关;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舌味觉与心神相关。脾——舌为脾之外候,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舌体赖气血充养;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舌苔。肾——五脏六腑之精皆归于肾而藏之,而精气充养舌体。肝、肺——肝藏血,肺主气,气血充养舌体。 当脏腑病变反映于舌时,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见后)第11页/共107页(2)经络联系: 心经之别系舌本; 脾经连舌本,系舌下; 肾经挟舌本,系舌下; 肝经络舌本; 胃经上至舌; 膀胱经筋结舌本; 少阳三焦经入系舌本。 “核诸经络,考手足阳明,无脉不通于舌。”(杨云峰《临证验舌法》)第12页/共107页(3)  气血津液与舌象的关系 舌体有赖气血的濡养;舌体舌苔有赖津液滋润。因此临床可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