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NUMPAGES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效应,也叫首因效应、首次效应、优先效应。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烽火猎聘资深顾问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实验心理学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首因效应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它包括师生初次见面,新学期第一次课,教师形象、教态、语言,课前准备,常规教育、动作示范,以与学生对练习内容的初次感知和尝试等。教者要重视第一次室外授课的时机,他的课前准备、教态、语言、队列动作示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风严谨、要求规范、场地器材安排富有创意,对学生细致、体贴。这种首因效果一方面使该教者在学生中确定了自然的威信,同时也潜移默化和影响学生自身的体育课行为,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运用首因效应,教师不仅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善于对第一印象的管理和保持,使它持续不衰,使其积极的一面逐步形成定势作用。 近因效应 与 首因效应相反,是指 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 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 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在 学习和 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 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因为存在近因效应,所以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克服近因效应带来的影响,要多角度、多方面的了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一方面教师应重视自己和学生的最近表现,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鼓励,同时也应避免由于学生近期不良表现而全盘否定对其原有的良好评价。另一方面不要因为学生最近犯了次错误,就抹杀了他以前的成绩,同样,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最近一次好成绩,就可以无视其平时的不良表现。 近因效应告诉我们在教育批评学生时要注意语句的先后顺序,尽可能使学生产生一个良好的近因效应,特别在怒责学生之后不要忘记安慰。也就是说在批评学生过程中,难免会有些情绪化,但只要结束语妥贴安慰几句,也就能给学生一个好印象的,例如:“……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些,但愿你们能理解我的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们好好加油。”用这种话作结束语,学生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老师的批评虽然严历了一点,但都是为我好的。相反,如果用“听不听由你。”“如果再犯,决不轻饶你。”等命令式作结束语,只会给学生留下可恶的印象,甚至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在怒责之后加一句“其实,你还是不错的。”如果实在一时想不出好的安慰语言,对学生笑一笑或拍拍他的肩膀,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揉的做法,能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之痛。

文档评论(0)

189****58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