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命题论(三、四章);一、命题的一般特征1.符号、语句、命题与判断;1.2.语句与陈述;(2)语句(sentence);★语句的类型通常分为:;★语句的功能主要有:;(3)陈述(statement);1.3.命题(proposition);1.4.判断(judgment);(2)判断与语句的关系;(3)判断与命题的关系;2.命题的不同分类;2.1.1.描述命题(descriptive statement);2.1.2.评价命题(evaluative statement);■实际思维中,还有描述与评价的混合形式。
■例如:
★被告作为国家高级干部,无视国家法律,多次收受贿赂,数额特别巨大,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
■此外,要注意:
⊙(1)对描述命题的评价,是评价命题而非描述命题;
■例如:
★被告说他先后收受了A公司的4次贿赂,这一供词是可信的。
⊙(2)对评价命题的描述,是描述命题而非评价命题。
■例如:
★辩护律师说,原告一贯诚实正直、从不说谎。
;2.1.3.描述命题与评价命题的区别;(2)作用不同;2.2.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2.2.2.综合命题(synthetic proposition);2.3.实然命题、应然命题与模态命题;2.4.命题形式及其分类;2.4.2.命题形式的分类;2.4.3.简单命题复合命题;3.命题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补充内容);3.2.各种对当关系的涵义及其逻辑特征;(1)等值关系(equivalent);(2)矛盾关系(contradictor);(3)反对关系(contrary);(4)下反对关系(sub-contrary);(5)蕴涵关系(implication)与逆蕴涵关系(inverse implication);逆蕴涵关系,亦称反蕴涵关系。F(x) 逆蕴涵F(y) 也可表示如下:;(6)独立关系(inconnected)亦称不可比关系;三、直言命题(性质命题);■例如:;2.直言命题的逻辑结构;●2.2.逻辑常项;★(2)量项(quantifier):表示主项外延范围的词项。有三种形式:;3.直言命题的基本类型;⊙3.2.按命题的量(量项)分,有全称命题、特称命题和单称命题三种:;3.3.六种不同类型的直言命题;两点说明:
⊙(1)A、E、I、O是古罗马时期的逻辑学家约定的,分别源自下述拉丁文词汇:
★Affirmo(我肯定):A、I(第一、二个元音字母)
★Nego(我否定):E、O(第一、二个元音字母)
⊙(2)关于单称命题,逻辑史上伋少研究,也没有符号表达式。??方便起见,我们借用上述两个拉丁文词汇的第一个辅音字母F、N表示。;■课堂练习: 分析下列直言命题的逻辑结构,指出其主、谓、 联项,并写出其逻辑形式:;3.4.A、E、I、O的常见非标准语句表达式;★(3)“S中,有P”句式表达SIP:;★(5)“S不都是P”句式表达SOP:;4.直言命题的词项周延性;4.2.六种直言命题的主、谓项周延情况;⊙若以“+”表示“周延”,“-”表示“不周延”,⊙则六种直言命题的词项周延情况如下:;4.3.应注意的问题;5.A、E、I、O的真值表(A、E、I、O的真假值判定);◆主项S与谓项P之间的五种外延关系;A、E、I、O的真值表;6.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原理;6.2.A、E、I、O之间的对当关系原理;■(2)SIP与SOP之间具有下反对关系;■(3)SAP与SOP之间具有矛盾关系;■(4)SAP与SIP之间具有差等关系;(5)逻辑方阵(logical square)通称“直言方阵”;;6.3.命题之推导的真假与事实的真假;6.4.关于单称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6.4.3.主项相同、谓项不同的两个单称否定命题之间:;7.直言命题的隐含及其推导;■(1)语义预设;■(2)语用预设;(3)问句的预设与复杂问语;★B.复杂问语(many quetions);7.1.2.命题的隐含(implicature);7.2.推导直言命题隐含的方法;7.2.1.换质法(obversion);(3)有效的推导公式;7.2.2.换位法(conversion);(3)有效的推导公式;7.2.3.戾换法(inversion);(3)有效的推导公式;
③SIP
④SOP;b.换位质法(先换位后换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