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杰罗姆·凯根-详解
?
? ?
?
?
?
?
?
?
?
? ? ?
?
?
?
?
?
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
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 1929— )美国心理学家,对婴儿和儿童的认知和情绪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对气质的形成根源的研究十分著名。他的研究表明:个体气质的差异既受环境影响又受基因制约。198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目录
1 生平简介
2 理论介绍
3 经典研究
4 凯根对儿童认知风格的研究
5 主要著作
6 杰罗姆·凯根的气质理论及研究进展
生平简介
他的父亲是个商人,凯根 1950 年在拉特格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1 年和卡兹曼(Cele Katzman)结婚,婚后育有一女。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1954 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然后应聘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执教一年,又作为心理学家在美国陆军西点军事医院任职两年,1957 年进入位于俄亥俄州耶洛斯普林斯(Yellow Springs)的费尔斯研究所任研究助理,1959 年升任心理系主任,在这里他负责分析纵向档案中所含有的数据。这项研究结果促使他与 H.A.莫斯合作出版了《从出生到成熟》一书。该书荣获美国精神病学学会 1963 年的霍夫海默奖金。由于获奖,促使凯根和他的同事继续两个方面的研究:一个方面是称之为反射 - 刺激的个体差异,预测学龄儿童在饮食反应不肯定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第二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对个体在行为质量和动机质量上的差异进行预示的时间。后来,凯根在《幼儿时期的变化和继续》、《幼年期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等著作和一系列论文中探讨了幼儿决定论学说,认为成熟因素对生命的开头几年所能观察到的行为表现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1964 年以后,他执教于哈佛大学心理系,后来曾任哈佛大学脑行为系的系主任。在哈佛期间,他致力于儿童气质类型的研究,尤其是 0-10 岁儿童发展的相关问题。他以跨文化和纵向研究的形式探究儿童内在气质和外在文化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其中他对婴儿和儿童认知与情绪发展,特别是对气质形成根源的研究十分著名。他的研究表明:个体气质的差异既受环境又受基因的制约。1987 年,他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布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9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 G.S.霍尔奖。
理论介绍
在他看来,与大多数行为特征相比,儿童生命的最初 2 年里所表现出的行为抑制的极端程度将在整个幼年时期一直呈示着显著的程度。
凯根吸收了I.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中兴奋性和抑制性这一对术语,将其使用在个体对于环境或是情境的反应表现。他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发现,当人面对一个不熟悉的或出乎意料的人、物体、感觉或情境时,行为反应与巴甫洛夫所说的抑制行为很相似。因此,凯根以此作为突破口,采用“行为抑制”(behavior inhibition)这个词来描述个体气质的两极性,展开了他对儿童气质的研究。
20 世纪80年代凯根根据实验将儿童的气质分为抑制型(inhibited,或羞怯的)和行为非抑制型(uninhibited,或粗放的)两类。在面临陌生情境的最初很短时间内(大约 10-15 分钟),儿童所表现出的敏感、退缩、胆怯的行为,就是抑制行为。如果在其他类似情况下也稳定地表现出这些行为,该类儿童就是行为抑制型儿童。相反,如果儿童在这个时间内表现出不怕生、善于交际、主动接近情境的行为,就是非抑制行为,而在类似情况下稳定地表现这些行为的儿童即行为非抑型儿童。
凯根还解释抑止行为机制的形成问题。他认为,儿童在一些陌生或是不熟悉的情境中,首先的反映是产生警觉,然后会自动地深度着理解周围的一切。但是如果理解失败后,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会有不同的反映。一部分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物,而一些儿童则坚持自己的同化理解行为,其情感状态会受到一种不能确定感的影响,导致了抑制行为的产生。
他还提出,不是所有抑制型的儿童长大后都注定要成为一个害羞的人。因为虽然人格中有生物基础,但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起定作用。“人格既不是生物性决定的固定气质,也不完全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如果抑制型儿童的父母能够敏感地观察到儿童对陌生情境的不适应表现,可以试着教会儿童对待陌生环境和陌生人,对儿童克服气质中的羞怯会有很大的帮助。凯根的这一观点在现代的幼教领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项对成年人的研究显示,许多企业领导人、社会工作者和演艺界士都曾经克服过自己的羞涩,最终过上了一种交际广泛的生活。
经典研究
凯根借鉴了 M.爱因斯沃斯(Ainsworth)研究母婴依恋的个别差异时建立的“陌生情境”,对陌生情境做了改进,对 117 名智力水平相当的中产阶级白人儿童进行的不熟悉情境中的行为抑制性一非抑制性的追踪研究。他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