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80年代文学概况.pptx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  一 80年代文学过程   1.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它的沿袭。;  2.“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从1979年开始。   在此之前,已有一些作品预示了这种“转 变”的发生。如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短篇小说 《班主任》(刘心武)和发表于1978年8月的短篇 《伤痕》(卢新华)。这些艺术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征象: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等。 ;  3.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   (1)80年代前期,文学界在纷杂的思想文化“发掘”与“输入”的热潮中,寻求反叛“文 革”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文学话语资 源。人道主义的启蒙精神、“现代派”文学等,是集中的关注点。 ;  (2)在这段时间,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都与对“文革”的批判、反思有关。   (3)小说方面,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4)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一代的“朦胧诗”创作。   (5)承接“当代”的传统,戏剧(特别是话剧)主要是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   (6)艺术观念和方法上更为深入的变革尚未受到关注。 ;  总体而言,这个阶段文学的取材和主题,主要指向社会一政治层面,并大多具有社会——政治干预的性质。   文学承担了政治预言与动员任务,扮演触及思想理论和文学“禁区”的先驱者角色,与公众的生活情感建立紧密关系。    ;  在这个期间,不同的政治观念、文学想象,以及权力结构中的利害关系,演化为一系列的论争与冲突。这表现在有关“向前看”与“暴露黑暗”,“朦胧诗”、人道主义与“异化”、“现代派”文学等问题上,也表现在对若干作品的评价上。   ;  4.大致在80年代中期,文学界革新力量积聚的旨在离开“十七年”的话题范围和写作模式的“革新”能量,开始得到释放,??作、理论批评的创新出现“高潮”。因为1985年发生的众多文学事件,使这一年份成为作家、批评家眼中的转变的“标志”。 ;  (1)出现了一批与“伤痕”、“反思”小说在艺术形态上不同的作品;《冈底斯的诱惑》(马原)、《北京人》(张辛欣、桑晔)、《命若琴弦》(史铁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小鲍 庄》(王安忆)、《少男少女,一共七个》(陈村)、《透明的红萝卜》(莫言)、《爸爸爸》(韩少功)、《山上的小屋》(残雪)、《系在皮绳扣上的 魂》(扎西达娃)等,均发表于这一年。;  (2)在文学“潮流”上,有所谓文学“寻 根”的提出,和由此产生的“寻根文学”。另外则是“现代派”文学的出现。虽说“寻根”主要着眼与民族文化的探寻,“现代派”倾向于从西方现代文学获取灵感,但是两者都产生于80年代中/西、传统/现代的思维框架,并根源于“走向世界文学”的巨大压力。;  (3)1985年或更早的时间,“朦胧诗”已经“式微”。与此同时,出现了受“朦胧诗”滋养的“朦胧诗”反叛者,他们自称“第三代”(或被称“新生代”)。组织名目繁多的诗歌社团,自 编、自印诗报、诗刊、诗集,进行各种先锋性的实验,改变了80年代前期的那种诗歌面貌。;  5. 80年代中后期,“回到文学自身”和“文学自觉”是热门话题。这些命题的提出,既延续了对文学在人的精神领域的独特地位的关切,也表现了对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启蒙精神的某种程度的“离异”。在涉及文学存在的问题上,则有多个方面的含义: ;  (1)对文学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的清理 (“干预生活”的启蒙式口号成为疑问);   (2)对文学的“本体”,“形式”问题的重视。   (3)当代作家注重社会政治问题的“传统”出现了分裂;“日常生活”的“世俗”关注进入作家的视野。;  在此时,“文学自觉”既是一种期待,也可以说是对80年代后期已存在的部分状况的描述:   (1)诗歌有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说法,   (2)出现探索语言和叙述可能性的“先锋小说”   (3)离开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的“日常生 活”写作、“个人写作”,在诗歌、小说(如“新写实小说”)等文类中涌动。 ;  与此相关,理论批评在80年代中后期也实行着“转换”。   (1)其目标是要改变“从30年代开始”的 “庸俗的阶级斗争论和直观反映论的线式思维惯性”,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代替独断论和机械决定论”。   (2)文学批评、研究从侧重“外部规律” (文学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转移到 “内部规律”,着重研究“文学本身的审美特 点,文学内部各要素的互相关系,文学各种门类自身的结构方式和运动规律”。;  (3)这种“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 区分,和强调转向“内部研究”的主张,是文学“回到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3****79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