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doc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PAGE PAGE 1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本词写作背景,能够做到“知人论世”。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品味、在自主中感悟、在合作中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领悟苏轼面对困境豁达、乐观的精神。 2、 学习作者借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抒发人生哲理的方法。 学情分析 《定风波》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春日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淡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学习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人并不陌生,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阶段,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有着一定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上可侧重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词的语言鉴赏,所抒发的感情以及艺术手法。 2、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音乐欣赏,情境导入评论 课前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许美静)“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风风雨雨都接受。” 我们要学会乐观面对风雨,面对挫折,相信希望就在风雨过后。 那么,贬谪黄州的苏轼面对一场风雨又有着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伴着歌声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 活动2【活动】二、美读诗文,把握情感 (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 1、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单独朗读及点评。 3、学生讨论:该如何读出诗歌感情?齐读。 4、听名家朗读。 活动3【活动】三、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1、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交代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最初印象。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从这首词中,可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活动4【活动】四、赏析探究,走近词人 1、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温馨提示:诗词鉴赏要抓住那些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句子。) a.我最喜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因为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平生任由风吹雨打,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有一种很洒脱,很豪迈的感觉,所以我喜欢。 b.我最喜欢“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当时作者刚经历被贬,如果说风雨是悲,晴就是喜。作者无所谓风雨,令我想起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诗句,有一种荣辱不惊的大气,有一种不计较得失的潇洒。 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直接表明作者不怕风雨,用不怕风雨的象征手法来说明自己不怕政治风雨,经得起挫折的暗示。 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透露出苏轼认为“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不如归去,作一个老百姓”的思想。 透露出苏轼经得起挫折,不计较地位得失的暗示。 心中无雨晴,纵然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也左右不了词人的心境了。此句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 (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

文档评论(0)

avvavv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