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贝克特《等待戈多》的研究综述
一、前言
贝克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他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毁灭,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历史毫无规律可言,人的命运是偶然的。贝克特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发展了加缪的“荒诞”观念,力图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人与世界的存在状态的荒诞感与悲剧性。其代表作《等待戈多》是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莫名其妙但思想深刻的荒诞派戏剧,作品为我们描摹了一幕现代人生存的荒原图景:“乡间一条路,一棵树,黄昏。”如此荒凉的舞台时空背景,正是二战时期欧洲遭受炮火轰炸后满目疮痍的废墟状态的缩影与写照。《等待戈多》斩获196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至今仍被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等待戈多》创作中的特色,如其中的戏剧美学、孤独的人物塑造、荒诞派语言艺术和创作手法以及等待的主题等,一直是我们探究和分析的题目,同时学者们也关注着作家的精神世界与作品主题的内在联系。下面笔者就围绕贝克特《等待戈多》中的荒诞派戏剧特色的研究,以及相关对作品中等待这一主题的相关探究,对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
二、有关贝克特《等待戈多》中荒诞派戏剧特色的研究
“荒诞派戏剧”是贝克特《等待戈多》创作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也是长期被学者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去分析《等待戈多》的荒诞派戏剧特征。有的学者从独特的语言呈现方面入手,也有从创作手法方面阐释,或者从艺术表现特征上说明,等等。他们在表现作品特征和主题上各有侧重,殊途同归,都着力表现了《等待戈多》的荒诞派戏剧特征。
(一)从语言特色上来看
于雪彤在《贝克特(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中以解构传统戏剧舞台为整体立足点,从修辞格的反复使用、回归与反叛的诗化倾向以及沉默和停顿三个具体语言特色展示贝克特在这部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中渗透出现实世界的手段。
周培蕊在《贝克特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中也谈到其沉默、停顿的语言特点。她认为在荒诞派戏剧中语言的地位边缘化,思想主题的表现主要依靠道具和场景,这是荒诞派戏剧中较多设置停顿和沉默场面的原因。除此之外,作者还注意到《等待戈多》中的语言充满矛盾且重复以及繁杂而又啰嗦的特点。文章认为正是这样的荒诞派戏剧语言才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和生存现状,在狄狄和戈戈等待的过程中,他们二人发自内心的交流和关怀也让人们从绝望和痛苦中得到一丝慰藉。
邱瑜毅在《论等待戈多的语言特色》中通过对人物对话的列举和分析,得出结论。《等待戈多》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都是连篇累牍的毫无头绪的废话,他们的语言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人物和语言都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与此同时,重复的繁琐的语言使得语言的交际功能被消解,戏剧的对白被沉默分割成零碎的片段,甚至到最后幸运儿成了哑巴。文章指出,在戏剧推进过程中,语言的功能不断被破坏消解直至最后完全被消除,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失去对语言的控制能力,人的地位也就在这时一落千丈,人的存在成了荒诞的存在。
李鲁闽、亢海宏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式语言的荒诞效果》中从无意义的词语重复、无关联话题的转换和文字游戏这三个方面来表现《等待戈多》中荒诞的语言效果。文章认为在贝克特的戏剧世界里,语言的交流作用是被削弱的。文章通过列举相关人物对话深入分析了贝克特语言的荒诞效果,论据充足,看似毫无意义的人物对白,折射出人们生存的无奈和痛苦,让人们意识到所面临的生存问题。
(二)从创作手法上来看
赵山奎在《死狗、绳子与曼德拉草——等待戈多的用典与文字游戏》中详细地论述了剧中的用典。文章指出“戈多”是狄狄和戈戈之间的字面联系,体现在形象上即是绳子;绳子作为波卓和幸运儿之间的可见联系,是戈多的舞台直喻。从形象设置来看,关于“死狗”的歌谣处于两幕中间位置,既是将此剧“作为二的一”联系起来的“绳索”,也是把自身“一分为二”的墓碑,而“戈多”的命名则同时包含了“死狗”和“死了的上帝”之双重语义。“绳子”也出现在有关“曼德拉草”与“死狗”的文本中,从而戏谑性的牵引出对于“出生”问题的荒诞玄学是思考。
张岩在《等待戈多:一曲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寓言与悲歌》中分析了贝克特在剧中以一种近乎绝望的方式对人的异化生存状态进行的图解式的表现。文章认为贝克特不仅以“动物化”的场景来表现人的异化现象,使人类被异化而沦为残缺不全的动物性存在,还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畸形病态的依恋关系来表现人的异化现象,以文学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生存的荒诞性困境。
霍舒缓在《从等待戈多探究荒诞派戏剧特征》中从主题的荒诞抽象性、舞台形象的支离破碎和道具功能的奇特怪异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文章认为贝克特是试图在这个剧本中表现宇宙和人的存在状况的荒诞无意义,他认为外部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剧中世界只是一个长着光秃秃的树的荒原,虽然人在这个境界中处于孤独无助的狼狈境地,然而他们仍然坚持在微弱的希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