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凯恩斯的“处方” (1)抛弃传统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放弃节约原则,提倡浪费性消费,甚至用建金字塔、地震或战争来增加财富消耗。 (3)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的原因,补救办法可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双管齐下”策略。在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应主要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投资。 (4)放弃传统的健全财政的原则,鼓吹扩大政府开支,发行国债、实行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对付经济危机,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5)采用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办法,代替古典经济学的以均衡价格为中心课题的微观分析。他认为,就业、生产、收入和消费都是整个社会的总量。 4)对凯恩斯理论的评论 10.2.3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1)提出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很快取代了凯恩斯学说,成为美、英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因为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凯恩斯学说难以理解的“滞涨”现象,凯恩斯讨论的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来实现充分就业已行不通。 2)货币学派的就业理论 货币学派主要从需求方面探讨如何抑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将失业率降至正常水平。 货币学派提出降低失业率,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开辟新的就业领域的具体措施有: (1)改进劳动力市场工作,消除各种人为障碍和限制,提高工人的劳动性。 (2)加强失业人员培训。 (3)建立效率更高的职业介绍所,为失业者及时地获得工作空位信息创造条件。 3)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与货币学派不同的是,供给学派是从供给方面寻求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途径。 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只重视需求分析,忽视供给因素的作用,这在萧条和衰退时期可行,需求实际决定产量。但在通货膨胀时期,总需求已明显超过总供给,供给不足成为经济的主要问题,应该将主要力量放在刺激生产上,鼓励个人和企业进行生产储蓄,更加勤奋地工作,更积极地投资,以扩大供给,填补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差额。其主要措施是降税。此外,限制政府开支,放松政府干预和限制,加强市场调节作用,实行相对有节制的货币政策等,都可以起到降低失业率的作用。 4)对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的评价 10.3 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 10.3.1 人口因素 1)人口数量影响就业者供应量 2)人口构成影响就业结构合理性 10.3.2 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1)科技进步与就业容量 科技进步与就业量的关系是二重的。一方面,科技进步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短期和局部看,起到排斥劳动的作用,从而减少就业量。另一方面,从长远和全局来看,不断创造出新的行业和职业,从而产生新的就业领域和增加新的就业岗位。 从全社会看,劳动生产率提高也会直接扩大就业面。 2)科技进步促使就业多元化发展 (1)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2)新技术革命促使劳动和形态发生变化。 此外,科学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服务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直接扩大了妇女和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容量。 10.3.3 经济因素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保证。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劳动就业的决定性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劳动就业总体水平 2)经济形式是解决社会就业的前提条件 3)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劳动者的就业结构 10.3.4 劳动制度因素 劳动就业和社会再生产的发展一样,既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又要受到上层建筑的影响。因此,能否实现充分就业,除了受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形式影响外,还受到劳动经济管理制度方面的影响。 1)国家劳动就业方针政策。 2)用工制度。 3)工资制度和政策。 10.3.5 国家宏观政策因素 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思想,对于就业是有很大的影响。国家能否确定劳动就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树立充分就业的战略思想,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各级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政府是否制定和出台有利于就业的各项经济政策,如投资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外贸政策、收入政策、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就业的影响是分大的。 10.3.6 心理因素 影响劳动就业的心理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就业意识、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以及对一系列就业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估计等。它是人们对于就业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 10.4 中国城镇就业制度 10.4.1 中国城镇就业制度及其改革 1)中国就业制度发展沿革 2)传统就业计划制度的特点 3)我国城镇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四大策略:多方就业、双向选择、合同用工和合理流动。 4)我国城镇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 大力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推动市场机制在劳动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