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白纹羽网病防治技术.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桑树白纹羽网病防治技术 桑树白纹羽网病防治技术症状:病根上有根状菌束缠绕,初白色,后变为灰褐色,病根腐朽,剥开皮层后,可见菌丝体集结成扇状,紧贴木质部,并形成菌核。病树逐渐衰弱,终致枯死。山西、江苏、广东、四川均有发生。病原:Rosellinianecatrix(Hart.)Berl.称褐座坚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寄生在桑树主干表面的菌丝膜系由很多菌丝纵横交叉形成的,菌丝膜内部的菌丝是薄壁菌丝,直径2um,也有小于1um的。其外部的菌丝是厚壁菌丝,直径4um,丝隔37—65um处有一节膜,生出犁形膨胀胞,是该菌重要特征。犁形胞直径7—8um,常形成厚垣孢子,进行繁殖。病菌的菌丝束从根的内部组织侵入后,使木栓层与木质部分离。皮层完全腐烂后,木质部产生块状不定形黑褐色菌核,大小1×0.5(mm)。该菌在茎基处长出分枝的孢子梗,一个主枝上生出15—20个分枝,端部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卵圆形,单胞或2—3胞,大小7.25×2.50(um)。病树全部腐朽,营养菌丝发育衰退后进入有性态。子囊壳产生于根表孢子梗丝中,球形,基生短柄,外壁黑色,内壁无色,内含子囊及侧丝。囊圆筒形,有细长的梗,大小200—300×5—47(um),子囊顶部具一椭圆形小块,子囊内具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长梭形,两端尖,黑褐色,大小40×7(u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根状菌索、菌核在土壤中寄生或腐生进行越冬。病菌与桑根接触即传染,该菌多在土表1—l0cm之间。病菌生长适温25℃,土壤湿度60%—80%,菌丝生长快。该病常年发生,5—8月蔓延很快。丘陵山区新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禁止从病区调运桑苗。(2)重病田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5年轮作。(3)加强桑园管理,做好改土工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酸性较重土壤施用生石灰100—150kg。(4)发现病株及时挖除,连同残根—起烧毁。建桑园易发病。

文档评论(0)

yubiao6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