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分类 软体动物门.ppt

  1.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种类约 13 万种,此外还有约 35000 种的化石种类,在种数上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门。 常见动物有:蜗牛、螺类、河蚌、乌贼等。 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如次生体腔、后肾管、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是由环节动物演化来的,是朝着不太活泼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动物。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本门动物的各类群之间形态差异很大,但基本结构是相似的。 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团 3 部分。 一、身体的划分(头部、足部、内脏团 3 部分)。 1、头部: 位于身体前端,有的种类 (运动敏捷的种类) 头部明显,有口、眼、触角等感觉器官。如乌贼、田螺、蜗牛等。 有的种类 (行动迟缓的或营固着生活的种类) 头部退化,甚至消失。如石鳖、河蚌、角贝、牡蛎等。 2、足部: 位于身体的腹面,为运动器官,常因种类不同而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腹足纲 (螺类、蜗牛等): 足呈块状,用来爬行。 多板纲 (石鳖等): 足也呈块状,但用来附着。 掘足纲 (角贝等): 足呈圆柱形,用来挖掘水底泥沙。 瓣鳃纲 (河蚌、珍珠贝、蛤蜊等): 足呈斧形,坚硬而富含肌肉,用来挖掘泥沙。 头足纲 (乌贼、章鱼等): 足和头合并,足演化成腕,用来捕捉食物。 3、内脏团 (visceral mass): 除头和足外,身体的其他部分即为内脏团。 是内脏器官所在的部分,常位于足的背面。 大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性,如螺类。 二、外套膜 (mantle): 由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皱褶,向腹面延伸,常包围整个内脏团和鳃。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外套腔 (mantle cavity), 此腔与外界相通,腔内常有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外层细胞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细胞具纤毛,纤毛的摆动能造成水流,使水循环于外套腔内,借以完成呼吸、排泄、生殖等。 三、贝壳(shell): 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也称“贝类学”(Malacology)。 大多数种类具1-2个贝壳,有的多达 8个之多。贝壳的形态因种类而异,有的呈帽状,有的呈螺旋状 (螺类),有的呈管状 (掘足类),有的呈瓣状 (瓣鳃类),有的种类则无壳。 贝壳的功能:保护柔软的身体。 珍珠的形成: 某些软体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当在外套膜与贝壳之间进入了砂粒或其他异物时,受刺激处的外套膜上皮细胞就以异物为核心,包围异物,并陷入到外套膜上皮之间的结缔组织中。 陷入的上皮细胞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地将核包起来,这样就形成珍珠了。 四、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胃、肠、肛门 构成。 除瓣鳃纲外,其他软体动物均有口腔。多数种类口腔内有颚片 和齿舌。 颚片:位于口腔的前背部,1个或1对,有刮食物和辅助捕食的作用。 五、体腔与循环系统: 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有围心腔、生殖腔和排泄器官的内腔,其余部分的空腔均为残存的初生体腔。 初生体腔被结缔组织所填充,其空隙没有分布血管,血液在空腔中流动,便形成了血窦 。 七、排泄系统: 为后肾管 (肾脏),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为一管状构造。一端以肾口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以肾孔开口于外套腔。 八、神经系统: 原始种类无神经节分化。 较高等的种类有 4 对神经节。 脑神经节(cerebral ganglion):位于食道背面,发出的神经至头部和身体前部。 足神经节(pedal ganglion):位于足的前部,伸出的神经至足部。 侧神经节(pleural ganglion):发出的神经至外套膜及鳃等。 脏神经节(visceral ganglion):发出的神经至内脏器官。 钩介幼虫:淡水蚌类的幼虫。用钩和足丝附着在鱼鳃等部位,暂时性寄生。 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发生中都有一个担轮幼虫期,两幼虫极相似,因此认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但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环节动物向活动的方向发展,导致身体分节现象的出现;软体动物向不活泼的方向发展,导致了保护性贝壳的形成。 第二节 软体动物的分类 已知 13 万种,分7个纲。 一、单板纲 (Monoplacophora): 长期被认为是化石种类,1952年才从3570米的深海中采到活标本,定名为新蝶贝。 身体两侧对称,具有一个帽状的贝壳。 头部不发达,足发达,有5-6对单栉鳃。 足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 雌雄异体。 二、无板纲 (Aplacophora): 体呈蠕虫状,无贝壳。 头部不发达,腹面有1条由外套

文档评论(0)

today-is-pqsczl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