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诗经》的形成与编纂.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早期《诗经》的形成与编纂 从战国秦汉时代的文献来观察,先秦时代存在两个诗歌文化 传统:音乐文化传统和文本文化传统。二者相互交叉,原是一个 整体,但很早就有了比拟明显的分际。音乐文化中的两周歌诗, 至西晋荀勖修改雅乐而最终消亡。文本文化中的诗,在春秋时代 的外交场所中被引用,已经开始了经典化过程。西汉以后的《诗 经》明显属于文本文化传统。 近年来学者们以口头和书写这两个概念工具讨论早期诗歌 传统时,产生很多争议,一个易被忽略的原因是:这两个概念的 指向实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不能对等使用。当我们使用“口头传 统”或“口头诗学”这一概念时,指涉的是音乐和文本相混合的 活态文化传统,文本化的《诗经》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或一种 类型。当我们使用“书写”时,它的所指主要是文本文化中的《诗 经》。简单地说,口头传统讨论的是早期的诗,而书写传统讨论 的那么是《诗经》。两个概念工具所针对的研究对象存在文化层级 的差异。 在宗庙祭祀、射礼、燕礼、乡饮酒礼等礼仪的实际操演过程 中,歌诗音乐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歌词。西汉时代“益州刺史王襄 欲宣风化于众庶,闻王褒有俊材,请与相见,使褒作《中和》《乐 职》《宣布诗》,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汉 书?王褒传》),《宋书?乐志》记载“魏雅乐四曲:一曰《鹿 鸣》,后改曰《于赫》,咏武帝。二曰《骆虞》,后改曰《巍巍》, 咏文帝。三曰《伐檀》,后省除。四日《文王》,后改曰《洋洋》, 咏明帝”,这些都是礼仪中的歌诗,后人可以保存古曲而赋新词。 《大戴礼记?投壶》篇曰:“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歌《鹿 鸣》《狸首》《鹊巢》《采繁》《采苹》《伐檀》《白驹》《骆 虞》。”按照《诗经》,《鹊巢》《采繁》《采苹》《骆虞》属 于二《南》,《伐檀》属于《魏风》,都不属于《雅》。《投壶》 篇所言的“雅”,应为雅乐,二十六篇中,只有这八篇有词可歌, 其他十八篇应是无歌词的乐曲。雅乐与《诗经》已经有了功能的 区分。假设将文献记载中的雅乐和《诗经》的篇目相混淆,就容易 造成困扰。礼乐文化之外,娱乐性的歌诗甚至更为流行,这就是 所谓的“郑卫之音”类型。因此,早期文献中,并非所有的诗都 可纳入《诗经》的文本传统中来讨论。戴震《书〈郑风〉后》一 文就明确区分了文本化的《诗》和作为音乐文化形态存在的“声”, 认为不能够将二者混同。 《诗经》文本传统中的诗,出现于西周初年。西周晚期的怨 诽雅诗,即所谓“变雅”,其文本内容已经比音乐局部重要得多。 在春秋中晚期至孔子时代,歌诗文本逐渐被经典化,《诗经》已 经在慢慢形成中。音乐文化中的诗,并未因此而消失,各种礼仪 和日常生活中的乐歌依然被演出,清华简《耆夜》所记录的应该 就是演出中的歌诗。可以说周代诗歌的音乐传统和文本传统的分 化,至迟在春秋末年已经完成。自此以后,周代的歌诗便以两种 相互交叉但又泾渭清楚的文化形式存在。 《诗经》形成的历史中,最关键的人物是孔子。孔子之于《诗 经》,其最大的影响应该是重编了《诗经》的文本。《论语?子 罕》篇载孔子日:“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 其所。”孔子的正乐也是《诗经》文本的重编。《左传》襄公二 十九年(公元前544年)所载季札所论之《诗》,很可能就是孔 子的《诗》。季札论《诗》是一段很有名的记载,《诗经》研究 者将其作为孔子之前,《诗经》已初步编成的证据。但从文中季 札的预言判断,这个故事应该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初,此时孔子 己去世了近一百年。季札论《诗》的卷帙次序,属于战国初年孔 门诵读的文本,应为孔子所编的《诗》。其卷帙次序如下:《周 南》《召南》《邺风》《鄢风》《卫风》《王风》《郑风》《齐 风》《豳风》《秦风》《魏风》《唐风》《陈风》《桧风》《曹 风》《小雅》《大雅》《颂》。 今本《毛诗》与战国初年的文本不同,《豳风》编于《国风》 之末,与《小雅》相接。《毛诗正义》称周公地位尊崇,故将与 其相关的《豳风》置于诸侯风诗和天子雅诗之间。这一重编具体 在何时并不可考。但《孟子》中的论述却给我们提供了这种编纂 思想出现的下限。《孟子?离娄下》载:“孟子日:王者之迹 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与之一脉相承的, 是《毛诗序》中关于《诗》与王道盛衰关系的论述。《豳风》位 置的变动,表达的正是这种历史主义的诗学观念,本质上是以《春 秋》解《诗》。那么这种诠释路径应出现在《春秋》之后,《孟 子》之前。 战国秦汉之际,《诗经》的不同的传本之间,还存在许多细 部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诗篇的编次。从《汉石经》来看, 三家《诗》与《毛诗》在二《雅》内部的篇次颇有不同。汉唐间 学者所注意到的《小雅》无“厉王诗”疑问也属编次问题。郑玄 称《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四首诗属刺厉王之 作,本在《六月》之前,汉代初年,毛公移其篇第,《毛诗》中

文档评论(0)

scj1122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5135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