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课文详细注释--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VIP

《杞人忧天》课文详细注释--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上第六单元《杞人忧天》课文详细注释 杞人忧天 (杞,周朝诸侯国;杞人,一个杞国人;忧,担忧。题目概括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一个杞国人担心天塌地陷而寝食难安的故事。同时,也激起了我们的阅读兴趣,引发我们的深思。) (这则故事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智慧和启示。《列子》中的每篇文章,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我们熟知的《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歧路亡羊》等故事都出自《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寓言开篇就刻画了杞国人的形象,栩栩如生,令我们啼笑皆非。先以“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点明了他因何而忧:他每日头顶蓝天,却总是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终年脚踏大地,却整天害怕地会陷落下去;担心因此而无处容身。然后用“废寝食者”交代了他忧成何状:食不下咽,寝不安眠。在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之前,一个人提出任何疑问,其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无所谓错误。可这个杞国人不仅有疑惑,担心因此而无处容身,而且到了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的地步,可以说已经忧思成疾,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身心。看来,很多时候想象出来的烦恼对人造成的伤害更多、更重。很多大的灾难吓死的比灾祸本身致死的人要多,原因就在于此。《山海经》里有个类似的故事。有个伯虑国,在广东沿海,就在海南岛的对面。传说伯虑国的人最怕睡觉,生怕一睡不醒送了性命。所以伯虑国民从不睡觉,以至于一年到头都是迷迷糊糊,强打精神。在现代人看来,生老病死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但四千年前的古伯虑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文中忧天的只有杞人一人,而这个故事中更为夸张,可以说是全民皆忧。恐惧因于无知,忧虑来自愚昧。无论是忧天的杞人还是愁眠的伯虑人,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荒唐可笑的想法,是因为他们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更是因为时代导致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好多现象无法用科学来解释。这两个故事在清朝李汝珍《镜花缘》的第27回有记载:“海外都说:‘杞人忧天,伯虑愁眠。’”?)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杞人惶惶终日,既自扰又扰人。于是有个人因杞人忧虑而担心,特地来开导他。这个人循循善诱,告诉杞人:天不会塌下来,因为天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这是一个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杞人并没有因为他人的开导而消除疑虑,他依旧愁眉不展,惴惴不安。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因此而心惊胆战。劝解不但没有消除杞人的忧虑,反而加重了他的担心。)?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之者再次为其解释:日月星宿是聚积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气体不会坠落下来,不会伤人。) 其人曰:“奈地坏何?” (“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经常连在一起用,中间夹进名词或代词,组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意思为“把……怎么办”。杞人依旧情绪低落,提心吊胆,忧完天又忧地,担心地陷下去,语气中充满了无限的担忧和疑虑。)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开导者认为,大地是由土块聚积而成的,到处都有土块充塞着,人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因此不会崩塌。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是毫无道理的,但却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古人对天地的探求。本文相传是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御寇的作品,一说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不管是战国时期还是晋代,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探讨不是很发达,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常以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故事来阐述。这种探索精神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女娲造人》。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解释,而人类又想要掌握自身的起源,就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弈射日,嫦娥奔月等很多故事,都反映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探索的精神,以寻求一种对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来表现对自然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可以说是非常符合古人时代的生活阅历。本文也是如此,人类对天地日月星辰有好奇,有探索,就借助于这则寓言表现自己对此的认识。)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大喜”,非常高兴。杞人在晓之者的开导下放心了,非常高兴;晓之者也因解除了杞人的担忧而“舍然大喜”。杞人对“天地崩坠”在晓之者解释前后看法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