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兰亭集序》市级公开课教案 开课时间:2009年10月18日 研究方向:文言四读法 执教:季建飞 备课思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安排在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中的“心连广宇” 板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认识宇宙人生的问题。《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无法解决。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这是文章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一句话。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这个“悲”。 如果仅仅将这个“悲”理解为悲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那它就与前文的“痛”没有什么区别了;或者即使认识到和前文的“痛”相比,这个“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壮”(参见配套《教学设计》和相关参考书),那也是失之肤浅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在苏州市的一堂公开课上,对《兰亭集序》按照以下解读和思路设计教学,感觉课堂对“悲”字内涵的挖掘比较到位,也更易于学生把握这篇千古美文的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第五步“深深‘悲’叹为哪桩”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以成语“入木三分”引入作者王羲之及其书法成就。 2、播放PPT,展示《兰亭集序》的唐朝冯承素、元朝赵孟頫摹本 二、自读质疑。 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反复阅读,读准字音,读通句意,读出感情,并争取读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 三、赏析暮春宴游“乐”。 师:人们都说《兰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赏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示例:(1)“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 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2)“引以为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优雅的志趣。——批文以入情   (3)“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请同学们选择几句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写了怎样的优美环境。其他同学闭目想象。 示例:暮春三月,暖风习习,万物复苏,百鸟争鸣。在这样一个良辰佳日,我们少年才俊、年长贤士会聚于山阴兰亭。只见山高林深,翠竹青青。一条清澈的小溪绕着葱绿的堤岸逶迤前行,倒映着两岸窈窕的竹影。溪水中一个个精致玲珑的小杯像小舟一样在清澈的泉水上漂流而至。一杯酒起,一首诗成。顿觉心中气爽神清。 师:作者在第一小节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乐 师:作者因何而乐?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师:反复吟诵“是日也……信可乐也”。 四、乐极而“痛”因死生。 师: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人快乐到极点时,常常会心情陡转直下,产生“痛(忧)从衷来”的感觉。作者在快乐的宴集上,感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的? 明确:由“信可乐”到“岂不痛”。 师:读第二小节,用文中原话回答作者“痛”从何来? 明确: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世事无常 师:反复吟诵“况修短随化……岂不痛哉”,注意要一字一句慢读,“大”、“痛”等词语要重读。 五、深深“悲”叹为哪桩? 师: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吗? 明确:不,是前有古人。 师:从第几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明确:第三段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可以看出。 师:解析“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喻之于怀”。 明确:每当看到古人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就悲伤感叹,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师:这样的人生感叹不仅前有古人,现有今人,而且还后有来者。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 明确:“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师:解析“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明确:后人看到我们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同样悲伤感叹,且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师:我们读古人生死感慨之文,未尝不悲伤叹息,且不知是什么原因。后人看今人(我们)的生死慨叹之文,同样会悲伤叹息,而且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一代代感慨生死,一代代“临文嗟悼”,一代代不能喻之于怀。 时人和古人都这样就已可悲,后人如果还是如此,那是多么大的悲哀啊! 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喊了一句:“悲夫!” 师:作者“深深悲叹为哪桩”?! 明确:人生代代无穷已,“嗟悼”年年是相似! 师:我们可以这样说,作者所感到悲哀的是

文档评论(0)

173****63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