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docVIP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 精心整理 精品文档 可编辑的精品文档 第五单元 理想信念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驳论文的文体知识,学习反驳论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品味关键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快速浏览,通过圈点勾画,学习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方法; 2.通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3.通过自读、跳读、品读等多种方式,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争做“中国的脊梁”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1.了解驳论文的文体知识,梳理论证结构,学习反驳论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理解“中国的脊梁”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力。 品味关键语句,体会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那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尤其是冷峻辛辣的杂文,一直吸引着我们。难怪文学评论家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作家唐弢在《琐忆》一文的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ǎi,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án,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kuāng,说谎话骗人。 渺茫: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2.文体链接 (1)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2)杂文的特点: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战斗性。 3.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泛读,初步把握文章思路、情怀。说说与立论不同,驳论写法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驳论的写法是先树靶,后射靶,最后得结论。 2.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探究下面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交流点拨】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 (2)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交流点拨】直接反驳(3—5段):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论据: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 (4)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点拨】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二)深层探究 速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交流点拨】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2.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即“一到求神拜佛……麻醉着自己”,这说明什么? 【交流点拨】“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

文档评论(0)

191****67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