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地方实践.docx

地理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地方实践.docx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3、文档侵权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引言 面对全球化可能对本土文化和地方认同带来的威胁,各层级机构均期望通过施行自上而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计划,来表达对特定地方和群体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进而使那些并不具备全球普适价值的历史记忆和地方性文化实践可以传承下去[1]。地理学对非遗的理解与“地方”始终紧密相关。首先,非遗与地方性是相互建构的[2,3]。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ICHC)》就将社区和环境两方面的地方要素定义为非遗的核心构成部分,强调环境、自然和历史条件为非遗创造的具体的地方性情境[4]。其次,非遗具有空间属性[5]。一个边界清晰的空间可以成为践行、保护和认知非遗的载体[1

文档评论(0)

罗伯特之技术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畅游技术蓝海,八大领域技术领先解读!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