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
;;;三国演义;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前后共97年)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前后共97年)的社会生活和各类复杂斗争。
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影响;;;《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
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 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进攻眉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 “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眉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眉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蜀、魏双方人物关系图;情节发展 ;高潮:(4—6节);;思考讨论;深谋远虑(???署兵力,知彼知己);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不必多嘱。”
流涕而答曰:“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 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马谡“三笑”;;马 谡 的 性 格 特 征;失街亭,谁之过?; 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所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未失者且忧其失,而既得者安能保其得?于是南安不得不弃,安定不得不损,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城之饷不得不收。武候之临表涕泣,恋后主也。武侯之临刑涕泣,念先帝也。其出师之初,一则曰先帝,再则曰先帝;其悔败之余,亦一则曰先帝,再则曰先帝。不独斩马谡,为卑先帝以斩之;即自贬三等,亦奉先帝以贬之耳。 (毛宗岗评改本《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九十六回回前总评);《失街亭》可资借鉴之处;①尊曹魏为正统客观叙述; 以蜀汉为主线形象描绘。
②魏将张邰统军作战; 司马懿为主帅鏖战陇右。
③诸葛亮识拔任用马谡督诸军; 马谡立军令状自行请战。
④马谡被戮后,蒋琬与诸葛亮谈及马谡之死,横生感叹; 于“左右推马谡于辕门”之时,生出高叫“留人”之戏剧性一幕。;⑤王平未参加街亭之战,因“鸣鼓自守”全军而还受赏; 王平在街亭“引兵冲杀十余次”,率残兵返回被责。
⑥赵云兵败箕谷,军“不大伤”,“坐贬为镇军将军”,请将“军资余绢”纳库; 赵云“不曾折一人一骑”,诸葛亮赠金赏绢赵云不受。
调整反映出《三国演义》为渲染历史情绪、营造战争氛围、塑造英雄人物而采用的“七实三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