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牡丹亭的语言艺术.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PAGE 1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探究牡丹亭的语言艺术 一、牡丹亭中的名句: 1.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二、《牡丹亭》诗化的戏剧语言 1、 陈继德《牡丹亭题辞》天:“独汤***最称当行本色,以《花间》、《兰畹》之余彩,创为《牡丹亭》,刚翻空转换极矣。” 2、王骥德《曲律》亦云:《牡丹亭》,“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 (他们都认为,此剧语,既继承了元杂剧本色语言的优良传统,又融合有六朝辞赋、五代词作的绮丽文采,自出机抒,别具风格,所以才“又视元人别一蹊径”。) 试看《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的抒情唱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坦。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縻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这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留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此出曲文,妙语连珠,佳句迭出,典雅优美,宛转清丽,而且选用的是“言前”辙,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泠的韵调,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王彦泓《疑雨集》云:“玉茗先生迥出尘,语言无处不清新。”颇中肯綮。 从《牡丹亭》全剧来看,作者正是以如此自然本色而又绮丽清新的戏剧语言,表达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奔放感情和委婉心理,恰到好处。杜丽娘歌唱的曲文,可算是优美的抒情诗,但并非单纯的抒情诗,而是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结合,相得益彰。这就在于,抒情诗要求感情色彩浓厚、节奏鲜明的凝练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戏剧要求的是鲜明的人物性格,完整紧凑的情节,贯串的动作,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 简言之,《牡丹亭》中诗化的戏剧语言,其特点,就是感情真挚,节奏鲜明,饱含“戏”的因素,诗的色彩浓重。这就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增强戏剧的感情色彩,使剧本产生更大的感染力量。) 三、《牡丹亭》表达语法探讨 (一)、显在叙事特征的表现 1、符号学大师巴特说:“叙事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等级体系。读(听) 一部叙事作品, 不 仅仅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听) 下去, 也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读(听) 下去。”以这样的视角 看《牡丹亭》, 全剧可大致分为三个大层次。第一层次, 生情而死。第二层, 为情复生。第 三层, 社会承认。 2、从叙事角度来看,在《牡丹亭》全剧中, 有三出几乎是只有陈最良一个角色。《标目》 里, 他单独一人介绍了全剧概况;《腐叹》里,他交待了自己的身世和杜宝请先生教小姐的要 求;《骇变》里, 他发现杜丽娘墓中无尸并准备去找杜宝告状。陈最良在这几出戏里, 是一个 “表达者”。全剧首尾, 均由他交待情节发展。 (二)、典故的叙事扩张 讨论《牡丹亭》表达语法, 修辞是一个重要方面, 如人名的推敲。师父陈最良,说明了 他的迂腐,男主角柳梦梅的名字也是后来才起的,这个名字暗示了故事发展的情节。不过, 《牡丹亭》里最引起我们注意的.修辞手法是大量运用典故, 一般每出用典都在十个以上, 下 场诗更是全篇用典。重点的场次如此, 一般场次也这样。如第二出的《言怀》, 五百多字篇 幅, 用典就有近二十个。上场诗:“刮尽鲸鳌背上霜, 寒儒偏喜往炎方。凭依造化三分福, 绍接诗书一脉香。能凿壁, 会悬梁, 偷天妙手绣文章。必须砍得蟾宫桂, 始信人间玉斧长。”连续用了“占鳌头”、“匡衡凿壁”、“孙敬悬梁”、“妙手”、“蟾宫桂”等典故。对于这些典故, 我们认为是一种叙事的扩张。这里的扩张, 与巴特所指的“扩展”不完全一致, 不是用语言符号的“畸变”而造成, 而是联系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即指内容, 又指表达)。如前所引上场诗,“占鳌头”指目前的状况,“凿壁”、“悬梁”指苦学,“蟾宫桂”指愿望, 每个典故都有自己的表达内容, 它是以典故这个媒介物表现出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 所指的意义就不再是几个方块汉字的容量, 而是可以引入一段又一段故事的表达, 即完成扩张。这里, 可视典故为叙事的基本单位, 属分布类, 即功能。“占鳌头”以后是“凿壁”和“悬梁”,再以后是“蟾宫桂”。这几个典故组成叙事的铰链。典故之间, 则是结合类功能, 即标志。它填补铰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eifangfei2022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天津美芳菲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天津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20116MA7HQE814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