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乐”的哲学世界及其当代启示.docxVIP

孟子“乐”的哲学世界及其当代启示.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乐〃的哲学世界及其当代启示 古往今来,上流下俗,莫不把“乐”当作永恒的话题,可谓“宇宙即乐:西方的快乐主义发物于苏格拉底,是他把哲 学拉回了人间,以追求快乐的人生为标的,对快乐赋予了“善”的道德规定,以启后来者,如柏拉图把纯粹的快乐当作至 高无上“善的理念”,伊壁鸠鲁学派认为心灵无纷扰、身体无痛苦,“快乐即幸福”,斯多葛学派以“不动心”的体验得出“有德 即幸福”。在东方,儒释道各自绽放智慧的光辉,独辟蹊径追求快乐的人生。儒家古往圣贤孜孜不倦追求超越“功利境界” 的“孔颜之乐”,期望实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理想。佛教以“性空”的本体论,教人勿我执、法执,实现众生解脱, 到达即心即佛的大乐之境。道家以“道法自然”的宇宙本体论,通过“无为”“坐忘”“心斋”的功夫,实现“道通为一”的“无待”“逍 遥”“自然”的自由快乐的人生境界。 孟子生活在民不聊生、人心不古、道之不行的时代,以“舍我其谁”的精神,毅然传承儒家之道统,受到了唐代韩愈 以及众多宋明理学家的称赞。传承儒家道统自然能够配享孔庙,其被称为圣人。成圣成贤不仅能够传承儒家学说,并且 具有儒家真精神,此精神境界可谓'孔颜之乐:孟子同样视此乐为圣贤之乐,“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 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离娄章句下》)。李 煌明先生曾就儒家六经与“孔颜之乐”的关系指出:“《论语》《孟子》《礼记》及《周易》等四者封‘孔颜之乐’论的影响, 换句话说,宋明理学‘孔颜之乐’论的儒家自有资源主要在此四者。”(李煌明:《理学智慧与人生之乐》,人民出版社, 2010年)可见,《孟子》一书应具有对“孔颜之乐”丰富或独特的诠释。据统计,《孟子》一书中有91处提到“乐二且 有声音、姓氏、喜欢、喜悦等义。在现代语境中,“乐”一般指感于物而动的快乐情感和声之协调的音乐。对于重视道德 修养的孟子来说,乐关系到人生价值取向,所以他不是就乐而谈乐,而是把乐与道德理性统一,使之成为一种君子人格 和道德境界,是成圣成贤的必由之路,亦是通向生命健全和自我实现的必经之路。 “乐”的奠基 从孟子心性论的内部逻辑来看,以四端之情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可通达天命,从而把乐作为心之本然,获 得形而上的地位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使得心、性、天合一。 在孟子看来,“乐”不仅是一种感情,而且具有道德性,所以感性中有理性,理性中有感性,即感性即理性。他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假设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那么天 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 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 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 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章句上》) 这段话很重要,真德秀曾引程子的话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此语亲切有味,须实体察得,理义之 悦心,真犹刍豢之悦口始得。”(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身与心是人的 存在之基,孟子使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既然人身有感性之同乐,那么人心也应该有精神之同乐。心同乐于理,理也就是 义,与义具有同一性。朱子说:“程子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体用之谓也。”’(朱熹:《大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 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按照程朱理学的思路,万事万物统体天理,天理在人为性,即仁、义、礼、智,四德之发用 应为四端,不应该是“义”,似乎显示出程子思想的不自洽性。其实程子说的义是合宜的意思,并不是四德中的义,所以 薛指出:“程子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体用之谓也。’如在父子有仁,在君臣有义之类,是在物之理也,处之各得其 宜所。"(薛瑁:《读书录》,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基于先验的道德理性来说义,这是宋明理学 一贯的致思理路。那么理义是否具有形而上的特点,这在孟子的思想里,是不言而喻的。孟子以先验的四端说性善,以 四端说四德,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裸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章句上》)。既然仁义礼智是我固 有的,由于心天然对四德具有天然的喜悦,那么道德性的乐也就具有了内在性,从而肯定了人为善的主体性和快乐的自 为性。可见,孟子不仅就道德谈道德,而是结合快乐谈道德,使道德具有了活泼泼的性质。同时在这段话里,孟子也指 出了圣人与常人也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圣人先得我之善心、快乐心,是对自我道德意识的觉醒。结合我们的经验认 识,在人伦日用上,自觉地发善心,做善事

文档评论(0)

134****5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21233020001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