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时期;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一项措施,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
在秦和汉时期,它都激励着人们去建功立业,极大鼓舞了人民的进取精神。对于要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在统一之后,社会基本安定,就需要有善于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人才了。这时强化武夫当政的制度,只重视武力,从军人中选官,按军功定级,使大量能征惯战的军人担任各级官吏,只会激化社会矛盾。;;察举标准有四条: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
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
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
——《后汉书.种暠传》
邓禹(东汉开国名将)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后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 实行初期,品第人物能以才德为主要依据。西晋以后,“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 东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薛林军、马晓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噪,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
——屠隆《鸿苞节录》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宋书》记录了实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的这种最初目的“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杜佑《通典》:及法弊也, 唯能知其阀阅 , 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科举考场;宋代对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强化殿试,严格考试,由皇帝亲策,废除公荐,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根据史料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影响。;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刘邦建汉,恢复调整秦朝上计制度,令张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
县、道“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郡、国“岁尽,遣吏上计”。各郡、国上计于朝廷的计簿中,有关于各郡、国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的数量,也有关于各郡、国的盗贼多少以及边郡地区的戍卒、设施等不同簿籍。
丞相受计(有时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并“课其(指地方官)殿最,奏行赏罚”。
由于上计制度同朝廷对郡、国地方官的考核制度密切相关,一些官员上计时虚报成绩以逃避考核的现象便时有发生,早在汉武帝时,就曾出现“流民愈多”而“计文不改”的弄虚作极的状况。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唐朝的官吏考核制度更加规范,《唐六典》全面规制了官吏的选用、考核、监察、奖惩等。
《唐六典》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考课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评定分三等九级,综合考评这几年的政绩以决定升降与奖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