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庭筠《开圣寺》
温庭筠的《开圣寺》以写景为主,由旅途的跋涉⽽开圣寺周围的徘徊,由远及近,追寻历
史陈迹,俯仰今古兴衰,触景⽣情,⽴意深沉,耐⼈寻味。
开圣寺⑴
路分蹊⽯夹烟丛⑵,⼗⾥萧萧古树风⑶。
出寺马嘶秋⾊⾥⑷,向陵鸦乱⼣阳中⑸。
⽵间泉落⼭厨静⑹,塔下僧归影殿空⑺。
犹有南朝旧碑在⑻,耻将兴废问休公⑼。
【注释】
⑴开圣寺:指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之开圣寺,建于南朝。
⑵蹊(xī)⽯:溪流中的⽯头。蹊:同“溪”,⼭⾕。烟丛:丛丛烟树。
⑶萧萧:象声词。这⾥形容草⽊摇落声。
⑷出寺:指寺外。
⑸向陵:对着陵墓的地⽅。陵:南朝诸帝陵墓。
⑹⼭厨:⼭野⼈家的厨房。
⑺影殿:寺庙道观中供奉佛祖、尊师真影的殿堂。
⑻南朝: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
⑼耻:⼀本作“敢”。兴废:盛衰,兴亡。休公:指南朝僧⼈惠休,后还俗出仕为官。借指开
善寺住持僧。⼀本作“渔翁”。
【⽩话译⽂】
飘拂的烟霭下,⼀条曲折的⼩道顺着⼭⾕蜿蜒⽽上,两旁乱⽯磷⽯旬,丛林苍苍,⼭风吹
来,落⽊萧萧。到寺庙后,长途跋涉后的马⼉,得以纵辔歇息,在悠闲地踢着蹄,打着响⿐,
不时地仰头长嘶;⼣阳染红了远远近近的⼭岭,觅巢归宿的乌鸦在层林之间飞来飞去,噪声乱成
⼀⽚。寺内枯草遍地,乱⽵丛⽣,泉⽔⾃落其间,⽆⼈汲⽤,虽时近黄昏,⼭厨依然冷冷清清;
影殿空空,⽊鱼声绝,殿外不远处,墓塔林⽴,原来僧⼈已葬在那⾥。虽然再也不见旧时寺宇
的风貌,但是记载当年建寺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读读旧碑上镌刻的⽂字,再对照眼前的情
景,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长安东归吴中旧乡。暮春抵达扬州,有较长时间逗留。
秋天⾃扬州渡江⾄润州(今江苏镇江)。此诗为作者归吴中途经丹阳开圣寺时所作。
【赏析】
这是⼀⾸写景诗。开头两句写的是通往开圣寺的途中景象。诗⼈并没有设⾊描绘,⽽只是
以⽩描的⼿法描绘了⼀幅秋⽇⾏旅图,把读者引进⼀个旅况萧瑟的境界。⼭道、乱⽯、古树、
烟霭,旅途的荒凉、寂寞可想⽽知。但是诗⼈的感受程度似乎还不仅如此,“萧萧”⼀词状⼭中秋
风萧瑟、草⽊摇曳的窸窣之声,更增添了旅途的凄凉况味。
到了开圣寺,按常理,诗⼈该从旅途的寂寞中轻松下来,对这⼀建于三、四百年前的寺宇
进⾏⼀番观瞻了。然⽽,颔联却避却寺宇,将⽬光移向寺外的天地。凭⾼望远,长天寥廓,万
⽊萧疏,天地之间⼀派深秋的景致。
寺外的秋⾊是如此萧然,寺内的景致也很寥落。颔联通过马嘶、鸦乱的寺外景⾊予以烘
托,颈联则⼜以泉落⽵间和厨房静寂,僧归塔下与影殿空空相⽐照,充分地描写了寺宇的衰败
寥落景象。上下两联于⼯整的对偶中,寓抑扬低昂的情调,为尾联的慨叹之⾳,酝酿了充分的
抒情⽓氛。
⾯对这⼀⽚荒凉的情景,诗⼈不由得浮起了这座寺宇曾经⾹⽕⿍盛的揣想。寺中记载当年
兴建时寺宇巍峨、⾹客络绎之盛况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这⼀联就眼前所见情景抒发感叹,寓
意极深。南朝皇帝佞佛,曾浪费了⼤量的⼈⼒、物⼒、财⼒在全国各地兴建寺庙(杜牧《江南
春》“南朝四百⼋⼗寺”)。不但严重地毁坏了农业,也加剧了阶级⽭盾的激化,再加上统治者的
荒淫腐败,使得南朝的⼏个⼩朝代都是国运匆促,接踵⽽亡。南朝的这⼀历史事实不但给后来
的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也刺激了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引起了历史家、⽂学家们的反思。因
此,诗⼈⾯对这荒废的寺宇,虽然也发出了“⾏⼈莫问当年事”(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感
慨,但是这⼀感慨⾥却融进了对社会历史的巨⼤变化的思索,蕴含着诗⼈内⼼深处⽆限悲凉的
感悟。
全诗以写景为主,由旅途的跋涉⽽开圣寺周围的徘徊,游赏⼀路秋景,迤逦写来,别具清
畅流美的情致风调。诗⼈在感怀之余,似乎⼜对使他⾝⼼疲惫的功业之事感到厌倦,由此萌
了隐逸的想法。⽴意深沉,耐⼈寻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