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态批评:论理查德 · 鲍尔斯《上层林冠》.docxVIP

物质生态批评:论理查德 · 鲍尔斯《上层林冠》.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质生醐髀:陲直德■鲍尔斯《±层林冠》 【摘要】作为生态批评的第四波浪潮,物质生态批评强调三点:物质和施事能力,物质和叙事能力以及物质和意 义。在《上层林冠》中,理查德?鲍尔斯展演了树的施事能力,并阐述了“万物相连”的主题,以此来挑战传统的人类和非 人类自然二元论。他进一步揭示了物质的意义来自彼此互动交融。 【关键词】物质生态批评;施事能力;叙事能力;意义 《上层林冠》是理查德?鲍尔斯的第十二部小说,该书一发表便广受赞誉,一举获得2018年曼布克奖提名与2019 年度普利策小说奖。《柯克斯书评》称赞该小说“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它既是乐观的,又是宿命论的,既显得理想主义, 又并非天真幼稚”。 小说外表看来讲述了 8个家族9个主要人物横跨半个多世纪的爱恨纠葛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与树木有着千丝 万缕的交织,最终将这些主要人物的命运缠绕在一起的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激进环境保护运动。 鲍尔斯不是第一次为环境、为生态发声,他之前的小说《盈利》《回声制造者》都关注过生态环境,透露出他对 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但在该小说《上层林冠》中,他的笔触更深,目标更远,正如《纽约时报》称赞的那样,“《上层 林冠》完成了一项艺术与科学两个专业领域里极少有作家能够完成的任务”。他通过“树木叙事”,赋予了树木物质生态批 评中核心的“施事能力”和“叙事能力”,启示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植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颠覆了人类优越于自然的传统理 念,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表达了构建“后人类共同体”的诉求。 一、物质生态批评之施事能力 自欧洲文艺复兴开启了人文主义的新篇章后,人类开始构建“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一切非人类的他者(如: 自然)都被边缘化,甚至沦落到低贱的地步,“这些性恋化的、种族化的和自然化的他者,沦为比可支配身体的人类地位 都不如的地步”,人类对于自然的一切拥有可以支配的权力。 作为生态批评的第四波浪潮,物质生态批评从新物质主义和生态后现代主义两大理论中汲取养分。受到量子理论 的影响,新物质主义将人类和非人类自然都视为物质,并认为物质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施事能力、理性智力等并不是物 质施事能力的必要条件,“物质的施事能力扮演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与将施事能力与人类的意向性和智力关联的观点相反, 物质生态主义认为物质同样具备行动效果”。就其本质来说,施事能力指的是不断变化的“生成过程”。 因此,施事能力不是人类特有的,而是所有物质的共性,所有的物质都通过“内在互动(intra-action)施展施事能 力。施事能力的普逾性挑战着人类中心主义,使得人类对自然化的他者不再拥有优越感。 鲍尔斯的《上层林冠》彰显的正是植物的施事能力。首先,第一个故事赫尔家族历经四代人拍摄的板栗树照片就 见证了树木内在不断变化的“生成过程”。赫尔家族是来自挪威的移民,他们最终定居在美国中西部,成为拓荒先驱。尤 根?赫尔种植了 6棵板栗树,其中只有一棵历经寒冬、干旱、雷击、疾病而幸存下来,当地农民称它为“哨兵树”(sentinel tree)。他的儿子约翰?赫尔突发奇想地开始了他的宏伟计划——每月为这棵板栗树拍摄一张照片,这项横跨四分之三个 世纪的行动,记录了一棵板栗树如何成长为具有家族和地标意义的大树。用短短的五秒钟,浏览四分之三个世纪积累的 几千张照片,人类看到了这棵树的“生成过程”。鲍尔斯通过赫尔家族的举动,告诉人类,树木不再是静止的,人们看不 到树木的“生成过程”,是因为人类所见太狭隘,“你们从来没见过完整的我们、是的,人们只能看到树的地上的局部,而 地下更多的局部,人们知之甚少;相比树的寿命,人类生命太短暂,人们只能见证树木生命的一局部,正如赫尔家族的栗 子树,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绵延数代人。 在小说的最后,尼克?赫尔也完成了一项壮举,他在原始森林里用树木搭建了巨大的从高空中能够看清的字——静 止(still)。当人们从高空凝视这个字,思考它传达的意义时,会发现“这个字已经变得更绿。苔葬猛然生长,甲虫、地 衣和菌类正将圆木变成土壤”。在人们认为的静止的表象下,各种“生成过程”暗流涌动。 除了核心的“生成过程”外,鲍尔斯笔下的树木还具有其他施事能力。比方“诉说”“记忆”“凝视”“感知”能力。文章开篇 就提到树木用自己独特古老的语言“诉说着曾经的灾难”“重复着风中的八卦”“预言着未来的天气”。种子能够“记忆”它儿时 的季节并因此开花。田野中的树木能相互交谈,甚至更远处的树木也能愉快加入,它们甚至揶揄人类的无知——“你们从 来没见过完整的我们”。当印度裔少年尼勒?梅塔要决定他的游戏开发走向时,他漫步校园,注意到了曾经忽视的“昆士兰 瓶树”“他有种强烈的被凝视的感觉”,周围的植物对他的“凝视”给了他开发新游戏的灵感。对于帕特丽夏来说,树木能“感 知”人类正在靠近,当你在树林中散步后觉得心

文档评论(0)

187****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13054242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