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口服给药的吸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解离度对口腔粘膜吸收的影响 第54页,共106页,2022年,5月20日,13点28分,星期六 * 水溶性药物: 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异丙肾上腺素 → 通过细胞间隙扩散 → 不受pH影响 在 pH4-8 间,甲状腺素释放激素的颊粘膜渗透系数差异不大 第55页,共106页,2022年,5月20日,13点28分,星期六 * (2)药物的分子量 亲水性药物口腔吸收与药物分子大小有关: 分子量 100: 迅速通过口腔粘膜细胞间水性通道吸收 分子量 2000:粘膜透过性急剧下降 疏水性药物吸收受分子量影响较小 第56页,共106页,2022年,5月20日,13点28分,星期六 * 3.吸收促进剂的影响 多肽类药物口腔粘膜吸收较差: 多肽类药物口腔吸收的生物利用度 肽 类 药 物 生物利用度(%) 试验对象 促黄体酮释放激素 1 人 促甲状腺释放激素 1-5 人 催 产 素 10 人 胰 岛 素 0.5-2.7 兔 制成口腔给药制剂需添加促进剂 第57页,共106页,2022年,5月20日,13点28分,星期六 * 常用吸收促进剂: 常用口腔粘膜吸收促进剂 促进剂种类 举 例 亲水性小分子类 乙醇、二甲亚砜、二甲基甲酰胺 有 机 酸 类 亚油酸、梭链孢酸 表 面 活 性 剂 月桂醚-9、胆酸盐、吐温 其 它 氮酮、PEG、EDTA 第58页,共106页,2022年,5月20日,13点28分,星期六 * 促进剂对胰岛素口腔吸收的影响: 促进剂及pH对胰岛素口腔吸收的影响 促 进 剂 剂 量 相对利用度(%) (单位/kg) pH3.4 pH5.4 pH7.4 未 加 10 3.6 月 桂 醚-9 10 31.7 15.3 27.2 二氢褐霉酸钠 10 16.4 8.6 16.9 第59页,共106页,2022年,5月20日,13点28分,星期六 * 4.剂型因素的影响 药物制剂口腔滞留时间对药物吸收影响大 口腔制剂基质的粘附性很重要 粘膜粘附性 增大聚合物溶液粘度或增加聚合物用量 延长制剂在口腔中滞留时间,利于药物吸收 药物释放减慢,影响药物吸收 第60页,共106页,2022年,5月20日,13点28分,星期六 * 三、口腔给药制剂 口腔给药的药物类型 肽和蛋白质类药物 需迅速起效的药物 心绞痛药物硝酸甘油、止痛药物硫酸吗啡 有首过效应的药物 甾体激素类药物 口腔给药剂型:口腔粘贴片、粘贴膜、舌下片、舌下喷雾剂、含片、咀嚼片和口嚼胶剂 第61页,共106页,2022年,5月20日,13点28分,星期六 * 五、 直肠给药 Rectal mucosa 第62页,共106页,2022年,5月20日,13点28分,星期六 * 局部治疗或发挥全身作用 栓剂或灌肠剂 栓剂用于全身治疗的优点 可以避免胃肠pH和酶的影响和破坏 红霉素遇酸分解,肠溶片吸收差→栓剂 胰岛素+吸收促进剂→栓剂→血药浓度与静脉注射相近 适用于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 作用时间比口服片剂长 适用于口服给药困难或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 如儿童或哮喘病人 第63页,共106页,2022年,5月20日,13点28分,星期六 * (一)、直肠的解剖和生理 直肠:长:12-20 cm,最大直径: 5-6 cm。 直肠粘膜: 上皮层:多淋巴结;皱褶少、无绒毛,吸收面积:200-400cm2;液体少:2-3 ml,pH 7.3,无缓冲能力。 固有层:多小血管。 肌层:有较大血管。 → 药物吸收缓慢、较差。 直肠吸收: 距肛门口 6 cm -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肝脏(首过效应) →体循环 距肛门口 2 cm -直肠中、下静脉 → 下腔静脉 →体循环 直肠与药物吸收 第64页,共106页,2022年,5月20日,13点28分,星期六 * (二)、影响直肠药物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直肠粘膜:类脂膜,脂溶性药物易吸收。但其溶出为控速因素 药物或制剂pH决定药物的解离情况-以此提高药物吸收。 直肠粘膜表面的粘液层和酶-屏障作用。 2、剂型因素 溶液型灌肠剂较栓剂吸收快、完全。 栓剂: 脂溶性、分子型易吸收:孕激素,羟基数↑→ 生物利用度↓。 药物溶解度↑ → 吸收↑。

文档评论(0)

努力奋斗的小玲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