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 缪希雍 生平简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名医缪希雍 生平简介 姓名 缪希雍 字 仲淳、仲仁 别名 自称“江左遗民” 去逝时间 1627 所在朝代 明 出生地区 江苏常熟 主要成就 变而通之疗伤寒;创三要诀治吐血;重视脾胃善甘润;真假内外辨中风;辛凉发散疗痧疹 擅长领域 清凉甘润法治病 代表作品 《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一、缪希雍简介: 缪希雍(约1546-1627年),字仲淳,明嘉靖、天启间人。17岁患久疟,自检方书治愈,遂嗜医。生平好游,寻师访友,旨在搜集方药,切磋学问,探讨医理。曾增益群方,几经修订,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及多部医学典籍。 二、人物介绍: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我国明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中药学家,是李思塘(曾从吴兴名家朱远斋学过医药)之外孙,万历癸丑进士缪昌期的同族兄弟。原籍江苏常熟,旅居长兴多年,考中秀才,与张时泰同科,移住金坛县,和王肯堂共处一邑。善用清凉甘润的药物疗病。行医之余,勤于笔耕,积三十年心血,终撰成多本著作,《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其代表作。 三、主要著作: 《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其代表作。 四、学术内容: 1.变而通之疗伤寒缪公论治伤寒病,综合时代与地点之不同,颇“多独开门户”,化裁仲景成法,如对太阳之治,弃麻桂而主用羌活汤。这是因为江南之域,“从无刚劲之风,多有湿热之患。”而羌活正是祛风散寒除湿之要品,故为君药。同时,病值秋深冬月加紫苏、葱白。如病人自觉烦躁,喜就清凉,不喜就热,兼口渴,即欲传入阳明,羌活汤中宜加石膏、知母、麦冬,大剂与之,得汗即解。2.创三要诀治吐血缪仲淳治疗吐血时,认为吐血病机主要为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肝气升发太过,肝不藏血,气逆火升刑于肺金,伤于阳络。气逆血亦逆,火升血外溢。当然,由气火亢旺,肝不藏血引起其他出血如咯血、衄血亦可施用,因此提出论治吐血三要诀,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3.?重视脾胃善甘润东垣《脾胃论》治脾,究属偏于升阳刚燥,缪氏虽崇其说,然又有所发展,慎用苦寒克伐之品,如黄连、山桅、黄柏、知母之类,以免伤脾作泄。而温燥劫津之品,如白术、陈皮虽曰健胃除湿,救标则可,多服反能泻脾,以其能损津液。故亦宜适可而止,而不能漫用。他指出,脾虚有十二证,总方有脾阳不振和脾阴不足之别。脾阳不振宜温养之,脾阴不足则清养之。对于久病之体,脾阳虽伤,脾阴不足,治之兼顾脾阴。但若惑于脾喜燥恶湿则每流于刚燥,故缪氏又告诫:“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有鉴于此,调理脾胃他常用人参、白扁豆、山药、莲肉、橘红、茯苓、炙甘草、大枣或枣仁、石解、沙参、麦冬、白芍、砂仁、麦芽等。4.真假内外辨中风缪仲淳认为,“中风有真假内外之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并指出其不同之处。真中为感受外来风邪,在西北高寒,风气刚猛之地,真气空虚之人,易为所中,且可分中脏、中腑、中经络。中脏之人多死,中腑之人多成废人,中经络之人,则可调理而瘳。真中治则为先解散风邪,次则补养气血,方用小续命汤。药用桂枝、麻黄、生熟附子、羌独活、防风、白芷、南星之属。类中则由“多热多痰,真阴既亏,内热弥甚,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阻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以致猝然僵仆。”患病之人多在“无刚猛之风而多湿热之气”的长江以南,如江、浙、福建、四川、湖北、湖南等地,表现为或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或语言謇涩,或半身不遂。发病的先期,多可表现为内热证候,如口干舌苦,大便闭结,小便短涩。“类中”的病机,刘河间认为是将息失宜,水不制火;朱丹溪认为是湿热相火,中痰中气。缪氏在吸收他们学说的基础上,认为内虚暗风,确系阴阳两虚,而阴虚者为多,与外来风邪迥别。法当清热(天门冬、麦冬、甘菊、白芍、白茯苓、天花粉、童便)、顺气(紫苏子、批把叶、橘红、郁金)、开痰(贝母、白芥子、竹沥、荆沥、括萎仁)治其标,治本则宜益阴(天门冬、甘菊花、怀生地、当归身、白芍、枸杞子、麦门冬、五味子、牛膝、人乳、白胶、黄柏、白疾黎之属)和补阳(人参、黄茂、鹿茸、大枣)。缪氏认为“类中”若误用治“真中风”的药,则“轻变为重,重则必死。”5.辛凉发散疗痧疹缪仲淳将痧疹主症归纳为多咳嗽多嚏,眼中如泪,多泄泻,多痰多热,多渴,多烦闷,甚则躁乱咽痛,唇焦神昏。并总结了治痧疹的特点,指出痧疹乃肺胃热邪所致,“殆时气瘟疫之类欤!”故治痧疹不宜依证施治,惟当治本以解邪热,则诸证自退。解其邪热以清凉发散为主,药用辛寒、甘寒、苦寒以升发之。惟忌酸收,最宜辛散,设施温补,祸为旋踵。辛散如荆芥穗、干葛、西河柳、石膏、麻黄;清凉如玄参、薄荷、竹叶;甘寒如麦冬、生甘草、蔗浆;苦寒如黄芩、黄连、黄柏、贝母、连翘,皆应用之药也。初起时,痧疹必兼咳嗽,但不能止咳,痧疹多兼喘,勿用定喘药。宜用大剂竹叶石膏汤加西河柳、玄参、薄荷。凡热势甚者,即用白虎汤加西

文档评论(0)

13065508991有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消防工程师持证人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仅供交流与学习参考, 如有侵犯版权,请私信删除!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3日上传了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消防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