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细菌性鱼病防治方法.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新资料推荐 几种常见细菌性鱼病防治方法 1 几种常见细菌性鱼病防治方法 细菌性鱼病是水产养 殖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其流行范围广、种类多、 流行季节长等特 点易对水产养殖造成大的危害。 下面就几种常见细菌性鱼病的特征及防治方法做以简要介绍。 一、细菌性烂鳃病 发病原因及流行情况: 当鱼的腮受到机械损伤或被寄生虫寄生时,都可使鱼发病。 该病一般流行于 410 月,当水温在 15℃以上时开始发病,适宜 发病水温是 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短。 症状: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 鱼体发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群众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 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肿帐,黏液多,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鳃上附着的泥不 易冼掉,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防治方法: (1)挖除塘底过多淤泥,每立方米用生石灰200 克或漂白粉 20 克进行清塘;也可排水后,每 100 平方米水面用生石灰 7.5~9 千 克进行清塘。 (2)投放苗种进池时,用 2~2.5%的食盐溶液浸泡鱼种 5~10 分 1 / 5 钟,以杀死鱼体上的病原菌。 (3)发病季节每月遍洒生石灰 1~2 次,浓度为 2 每立方米水 体 15~20 克。 (4)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体放药 2~4 克,,疾病流行李节,全池泼洒,15 天 1 次。 (5)全池遍洒漂白粉(含有效氯 30%),每立方米水体放药 1~ 1.2 克。 (6)磺胺间甲氧嘧啶,一次量,每 1kg 体重,2~4g,拌饲投喂, 1 天 1 次,连用 3~5 天。 ? (7)卡那霉素,每 1 千克体重鱼,一次用 10~30 豪克拌饲 投喂,1 天 1 次,连续使用 3~5 天。 二、赤皮病(出血性腐败病) 发病原因及流行情况: 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 流行季节多为春末夏初常见。 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时鱼体受损伤、或冻伤、或被寄生虫寄 生而受损时,病菌才能乘虚而入。 症状: 病鱼体表鳞片松动脱落,局部出血、发炎,以腹部两侧为最明显。 背鳍鳍基充血,严重的全部鳍基充血、发炎,鳍条末端腐坏,鳍 梢部常烂去一段,鳍间组织被严重破坏。 鳞片脱落处或鳍条腐烂处常有水霉寄生。 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不久即死去。 最新资料推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细菌和寄生虫。 (2)在捕捞、运输、放养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3)鱼种放养前用浓度 2%~3%的食盐水药浴 4~10 分钟,或用 15~20 克高锰酸钾药浴 15~30 分钟。 (4)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 2~4 克,煎水全池泼洒。 (5)全池遍洒漂白粉(含有效氯 30%),每立方米水体放药 1~ 1.2 克 3 三、竖鳞病(松球病、鳞立病) 发病原因及流行 情况: 主要是鱼体受伤后感染细菌,引起鳞囊内积液引起。 该病主要发生在春季,有时在越冬后期也有发生。 症状: 病鱼体表粗糙,鳞片向外张开;鳞片基部的鳞囊内积聚半透明或 含血的渗出液,使鳞囊水肿、鳞片竖起,若用手稍压鳞片,鳞囊中的 液体即会喷出来。 随着病情的加重,鳞片脱落。 病鱼常伴有鳞基部、体表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 腹腔内有腹水等症状。 病鱼呼吸困难,严重时 2~3 天就可死亡。 防治方法: (1)在产卵、捕捞时,应小心,切勿使鱼体受伤。

文档评论(0)

千帆起航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