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网格型包埋法 又称凝胶包埋法 凝胶 包埋条件 酶活性 强度 天然凝胶 琼脂、海藻酸钙、角叉菜胶、明胶 温和 不变 差 合成凝胶 聚丙烯酰胺、光交联树脂 聚合反应 部分失活 高 使用的多孔载体及其特点 * * * * * * * * * 生化工程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堵国成 教授 第一节 酶的固定化方法 固定化酶最早的工业化历史: 早在18世纪初就已有用木屑吸附微生物制醋的生产方法 1916年Nelson和Griffin就已发现酵母的转化酶被骨炭粉末吸附后制成的固定化酶具有与液态酶同样的活性 真正有效的研究、利用则始于上世纪50年代 Grubhofer等人的研究 进入60年代,以色列前总统Katzir-Ktchlski教授所领导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开发了许多新的固定化方法,使研究日益增多 近代工业化利用始于1969年,千畑一郎成功地将固定化氨基酰化酶用于DL-氨基酸的光学拆分,实现了酶连续反应的工业化 1973年又成功地将固定化微生物用于工业化连续生产L-天冬氨酸 Immobilized Enzyme Systems Definition The restriction of enzyme mobility in a fixed space is known as enzyme immobilization. In general, immobilized enzymes are enzymes that are attached to, or entrapped within, a macro-scopic support matrix so that the resulting catalyst can be reused. Two opposite concepts Immobilized enzyme Free enzyme 定义:固定化酶是一种在空间运动上受到完全约束 或局部约束的酶 什么是固定化酶? 水溶性酶 水不溶性载体 水不溶性酶 (固定化酶) 固定化技术 Advantages of Immobilized Enzymes Advantages: Enzyme reutilization: catalyst reuse; Elimination of enzyme recovery and purification processes: product purity increases, while effluent handling problems decrease; Provide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enzyme activity; Disadvantages: Increase the diffusion resistance, so decreases the reaction rate. 4. Realize a continuous and stable operation. 1.酶是蛋白质,稳定性差(热、酸碱、有机溶剂对其有影响)。 2.不能回收,也使产物中混杂酶蛋白。 3.分离纯化困难。 游离酶的缺点: 酶的固定化方法 酶的固定化方法可分为: 1.载体结合法;2.交联法;3.包埋法;4.其他方法等 载体结合法,即将酶、细胞固定在非水溶性载体上。 交联法,即使酶、细胞与带两个以上的多官能团试剂进行交联反应。 包埋法,即将酶、细胞包埋于凝胶的微小格子内或半透膜聚合物的超滤膜内。 不溶性载体 酶或细胞 (b) 1. 载体结合法 2. 交联法 3. 包埋法 亲水载体优于疏水载体 如:天然高分子衍生物:亲和性好,机械性能差 纤维素 葡聚糖凝胶 琼脂糖 合成聚合物:机械性能好,但有疏水结构 聚丙烯酰胺 聚苯乙烯 尼龙 1. 载体结合法 1. 载体结合法 一般载体的亲水性基团越多,比表面积越大,单位载体结合的酶、细胞量也越大。因而所制备得到的高活力固定化酶也越多。 根据结合的形式不同,可分为共价结合法、离子结合法及物理吸附法等三种。 载体结合法中的三种固定化方法: 所谓共价结合法,就是将非水溶性载体和酶、细胞以共价键的形式固定在一起。 离子结合法,是通过离子结合效应,将酶、细胞固定到具有离子交换基团的非水溶性载体上。 物理吸附法,是将酶、细胞吸附到不溶于水的载体上而使酶、细胞固定的方法。 借助共价键将酶的活性非必需侧链基团和载体的功能基团进行偶联。 (1)共价给合法(covalent binding or covalent coupling) 偶联成功与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生理学精品课件-(10.2.9)--《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ppt
- 生理学精品课件-(10.2.10)--《突触传递》.ppt
- 生理学精品课件-(10.2.11)--《突触可塑性和神经递质、受体》.ppt
- 生理学精品课件-(10.2.12)--《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ppt
- 生理学精品课件-(10.2.13)--突触传递.ppt
- 生理学精品课件-(10.2.14)--神经递质和受体.ppt
- 生理学精品课件-(10.2.15)--第二节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ppt
- 生理学精品课件-(10.2.16)--第三节反射过程中的信息传递.ppt
- 生理学精品课件-(10.3.4)--《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ppt
- 生理学精品课件-(10.3.5)--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