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Fick定律 如果以M表示在单位时间t内通过界面扩散的物质数量,以A表示界面面积,则有: 氧转移的“双膜理论” 边界层 紊流 紊流 层流 层流 yg CL Ci Pi Pg 液膜 气膜 气相主体 液相主体 yl 对流扩散 对流扩散 分子扩散 对于难溶于水的氧来说,分子扩散的阻力大于对流扩散,传质的阻力主要集中在气膜和液膜上; 在气膜中存在着氧分压梯度,而液膜中同样也存在着氧的浓度梯度,由此形成了氧转移的推动力 1923年,Lewis Whitman 氧转移的双膜理论模式图 边界层 紊流 紊流 层流 层流 Cl Pi Pg 液膜 气膜 气相主体 液相主体 yl 对流扩散 对流扩散 分子扩散 Cs Cs:与气相主体中氧分压相当的饱和溶解氧浓度; CL:液相主体中所要求的溶解氧浓度 氧转移过程中的传质推动力就可以认为主要是界面上的饱和溶解氧浓度值(Cs)与液相主体中的溶解氧浓度值(CL)之差。 双膜理论 设液膜厚度为yl,因此在液膜内溶解氧浓度的梯度为: 式中: dM/dt ——氧传递速率,kgO2/h; DL——氧分子在液膜中的扩散系数,m2/h; A ——气、液两相接触界面面积,m2; (Cs?CL)/yL——在液膜内溶解氧的浓度梯度,kgO2/m3.m; 双膜理论 设液相主体的容积为V(m3),并用其除以上式,则得: 式中: dC/dt ——液相主体溶解氧浓度变化速率(或氧转移速率),kgO2/m3.h; KL——液膜中氧分子传质系数,m/h。 一体化氧化沟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开发的,主要有:侧沟型、BMTS型、船型。 4、曝气沉淀一体化氧化沟 正在运行的氧化沟 隔墙 曝气转刷 Carrousel 氧化沟 Orbal氧化沟 燕山石化公司第四期废水处理厂(60000m3/d); 8 A-B法工艺 吸附—生物降解(Adsorption--Biodegradation)工艺, 德国亚琛大学,Bohnke教授,70年代中期。 一、AB法的工艺流程及特征 1、工艺流程 吸附池 曝气池 沉砂池 格栅 废水 回流污泥 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剩余污泥 出水 中间沉淀池 二次沉淀池 A段 B段 AB法的主要特点 ① 未设初沉池,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的A段为一级处理系统; ② B段由曝气池和二沉池组成; ③ A、B两段各自拥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两段完全分开,各自有独特的微生物群体,有利于功能稳定。 A段的特征 不设初沉池,原废水中的微生物全部进入吸附池,A段是一个开放性的生物反应器; 负荷很高,有利于增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的微生物生长; BOD去除率为40?70%,出水可生化性有所提高,有利于B段的继续降解; 污泥产率较高,吸附能力强; 对有机物的去除,吸附作用为主,生物降解占1/3左右。 B段的特征 来水为A段出水,水质、水量较稳定; 负荷率为总负荷率的30?60%; 污泥龄较长,有利于硝化反应。 1)A段: ①污泥负荷率 ?? 2.0?6.0kgBOD/kgMLSS.d ②水力停留时间(HRT)?? 30min ③污泥龄(?c)?? 0.3?0.5d ④溶解氧(DO)?? 0.2?0.7mg/l 2)B段: ①污泥负荷率 ?? 0.15?0.3kgBOD/kgMLSS.d ②水力停留时间(HRT)??2.0?3.0h ③污泥龄(?c)??15?20d ④溶解氧(DO)??1.0?2.0mg/l 二 主要设计参数 青岛海泊河污水处理厂全景 吸附池 中间沉淀池 曝气池 二次沉淀池 污泥浓缩池 污泥消化池 沼气池 A级 B级 进出水水质 ①A段曝气池: 水力停留时间(t) 0.8h 污泥负荷 4.0kgBOD5/kgMLSS.d DO 0.5mg/l 均耗氧率 0.38kgO2/kgBOD5 ②中间沉淀池: 表面水力负荷 2.0m3/m2.d 停留时间 1.3h ③ B段曝气池: 水力停留时间(t) 4.2h 污泥负荷 0.37kgBOD5/kgMLSS.d DO 1.5mg/l 平均耗氧率 0.93kgO2/kgBOD5 ④二次沉淀池: 表面水力负荷 1.1m3/m2.d 停留时间 3.9h 该厂主要设计参数 9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