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与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舆论与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网络舆论与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 1 一、公共领域的概念 2 二、网络舆论与公共领域的关系 3 三、网民群体是不是“公众群体” 4 六、总结 8 文2: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 10 1 背景 11 2 “复旦投毒案” 11 3 分析 12 (一)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 13 (二)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14 4 建议与结论 15 参考文摘引言: 17 原创性声明(模板) 18 文章致谢(模板) 18 正文 网络舆论与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 文1:网络舆论与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 [作者简介]罗坤瑾,贵州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硕士,贵州 贵阳550004 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勃兴与普及给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如果说推翻满清政府、破除两千年封建思想禁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革命浪潮,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重新接纳并兼容西方思想文化是第二次思想革命浪潮,那么互联网的普及与网络文化传播可谓掀起了第三次思想革命浪潮。网络以及由之产生的网络文化唤醒、催化或者强化了国人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进步思想观念。由网络营造的虚拟空间更是张扬着千百年来民众渴望已久的自由气息。而网络虚拟空间的自由、平等与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异曲同工,如出一辙。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市民社会理念(idea0f civil society)逐步成为席卷全球的社会思潮以来,中国学者受此思潮启发,纷纷表现出对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兴趣和关注。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注意到网络舆论传播所建构的场域与“公共领域”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著书言论者纷然杂陈。对互联网迅速普及的趋势下能否建构起一个“公共领域”看法各异。乐观者认为网络媒体及其传播必然营造出一个自由、平等的场域――“公共领域”;而观望者则认为目前互联网尚未形成真正自由、平等的空间,“公共领域”在中国现实语境下步履维艰。笔者认为,要给出一个公正的答案就必须弄清几个关键问题:(1)互联网催生的网民群体是不是“公众群体”?(2)他们是否具备“公众精神”?(3)网络舆论是否真正公平、公正?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基本能弄清目前互联网所营造的网络舆论场域能否建构起哈贝马斯所期望的“公共领域”。在理清这三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作一些解释和说明。 一、公共领域的概念 根据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的界定:“所谓公共领域是指介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进行调解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有关一般利益问题和批判性公共讨论能够得到体制化的保障,形成所谓的公共意见。”“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它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和讨论构成,在这种对话和讨论中,作为私人的个人自由地集合或组合到一起,形成了公众,当他们作为公众行动时,他们既非作为职业者从事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法人隶属于国家的法律规章并承担服从的义务。”因此,由私人组成的公众能独立于政治与经济强权势力之外,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载体,围绕公共利益展开对话和讨论,并形成理性的公共舆论。由此可见,哈贝马斯构想的“公共领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由私人组成的、具有独立人格、能够理性辩论的公众和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才能形成公共意见。 这与网络舆论的特征可谓异曲同工。传统媒体的政治传声筒性质亘古不变,只有消解了政治代言人身份的互联网才能彻底打破话语权的垄断格局,成为“私人”的代言媒介。与传统媒体的受众相比,网民群体更富有自由辩论的活力和伸张正义的责任心。从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政治生活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来看,由网络舆论形成的隐形权力场域已渐具雏形。无论是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还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都在日益彰显网络舆论的强大声势。它以民意的合理外衣、为弱势群体代言的目的直击社会上层建筑,影响其施政策略,进而推动社会改革步伐、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为建构公共领域奠定基石。 二、网络舆论与公共领域的关系 互联网中自由表达的网民与“公共领域”中自由辩论的“私人”如出一辙,且互联网的开放渠道也使得网络舆论在形式上等同于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领域”。这是因为,网民能借助互联网自由言论并形成特定的利益群体。表达自由是一个民主社会的根基,缺乏表达自由的空间就不可能有民主健全的社会。互联网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陷,极力发挥“排气阀”、“减压器”的媒介功能,使民众的抑郁怨气和不平得以释放。尤其是商业网站因避开政治权限而极大限度地为网民提供自由言论的空间。加之,互联网的低准入门槛简化了网民参与社会讨论的程序,使得每位网民都能成为信息传播者,有效地调动了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文档评论(0)

code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