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docxVIP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于黄州遇东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经历及重要作品; 2.学习知人论世、关注标题、理解意象等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3. 体会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悲苦孤寂、乐观旷达并存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知人论世、关注标题、理解意象等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悲苦孤寂、乐观旷达并存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想,乌台诗案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样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中,文人有如宇宙的尘埃,不可胜数。唯有大才子可堪比恒星,始终光照天宇,明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其中如苏轼般真性情者实乃凤毛麟角。 在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他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这三个地方都是苏轼被贬谪的地方。今天,我们一同返回黄州去邂逅苏轼——苏东坡。 哪位同学知道苏轼是因何被贬到黄州去的?(问题1) 明确:乌台诗案。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苏轼从四十四岁到四十八岁,一直待在黄州。回想,乌台诗案。我们了解了苏轼在这一时期的经历,也大致明确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便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 接下来要学习的诗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二、回头,缥缈孤鸿 我们先看第一首诗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请同学齐声朗读这首词。(朗读1) 鉴赏一首诗歌,除了“知人论世”外,我们还可以从标题入手。标题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提示诗歌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等) 。理解标题有助于对诗歌整体内容甚至感情基调的把握。(诗歌鉴赏方法2:关注标题) 那么,这首词的标题由几部分组成?我们从中又能得到哪些信息?(问题2) 明确:标题包括词牌名和题目两部分。 寓:“宀”表示房屋。“禺”意为“山角落”、“山角里”。“寓”即“坐落在山角里的房屋。”《说文》等文献释“寓”为“寄”,那是指城里人为躲避灾祸而寄居山野,于是引申出“暂居之所”的意思。 从标题中我们得知苏轼此时正寄居在黄州定慧院。由此推想词人此时可能会有寄人篱下的漂泊孤独之感。 那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还需借助其他鉴赏方法来理解整首词。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词中的意象。 何为“意象”,意是诗人内心的情思,是抽象的情感思绪,象是外在的生活物象,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诗歌鉴赏方法3:意象) 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词上阙中的意象,并谈谈此种意象一般带有怎样的情感,在这里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问题3) 月:一般表现思乡及离愁别绪,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残缺的明月是其破碎的愁绪,残损的人生。 梧桐:风吹落叶,雨滴梧桐,是诗歌中常见的凄清景象,例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本就凄苦的梧桐树如今枝叶稀疏,喻指其萧条的处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幽人:幽居的隐士,代指苏轼自己。一个“独”写他孤独,“往来”写他踌躇徘徊,似有所思。 大雁(鸿):一般指游子思乡怀亲的愁苦,“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而此处的“大雁”和人一样是孤身一人的。缥缈是隐隐约约的样子。大雁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如果出现孤雁,一定是和雁群分散了。杜甫曾这样描述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到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所以下阙既是写孤鸿也在写苏轼自己,一语双关。 请同学们从下阙中找出表现词人情绪的字词,并猜猜这种情绪因何而来?(问题4) 惊: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回头想起自己被贬的经历,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对有关K12教育的课件、教案、教育心得体会,各类作文范例等有非常强的创作能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