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商鞅法治思想的内容及影响概述
名目
商鞅法治思想的内容及影响概述 1
(一)商鞅法治思想的内容 1
商鞅为代表的法家“霸道”思想阐述 1
商鞅个人重刑思想阐述 4
(二)商鞅重刑思想的影响 6
乐观影响 6
消极影响 6
(一)商鞅法治思想的内容
商鞅为代表的法家“霸道”思想阐述
卫鞅向孝公阐述了法家的“霸道”思想,最终获得了孝公的支持,从而在秦国不遗余力地推行了“霸道”思想,揭开了“商鞅变法”的历史大幕。商鞅为代表的法家“霸道”思想在《商君书》中集中阐发,这本书是有争议的。胡适在《哲学史大纲》中称,“今世所传《商君书》二十四篇《汉书》作二十九篇),乃是商君死后的人所假造的书。”《商君书》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是可以确定的,但是商君书也的确完整地阐述了商鞅的思想,因此有很大参考价值。商鞅的基本思想可以总结出来以下几点:
其一,治国不必法古。儒家是“言必称三代”。比如孟子就经常谈起商汤、周文王。商君则全然不同。《商君书》第一篇记载了商鞅在变法前和秦国大臣甘龙、杜挚的辩论。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
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
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甘龙、杜挚是格外精彩的理论家,而商鞅是一个实干家,十足的功利主义者。商鞅所在意的是结果、功效,假如法规和制度不再产生最佳功效,就应当被打破。商鞅所宣扬的功利主义在先秦也多有赞同。《墨子》曰:“义,利也。(《经上》)”孟子讲义利之辨,墨家将义利的差异消退了。“所谓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墨子的功利主义与商鞅不谋而合,商君说,“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的治国不必法古,便是完全建立在他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念上的。
其二,“壹”。“壹”是《商君书》中重要的范畴,归纳为国家统管一切。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制度、政策的统一;二是精神世界的统一。《赏刑篇》
(120)曰,“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壹刑即统一法律;壹
教即统一文化。
第一个层次:统一制度、政策。具体体现在行政过程的政策中:訾粟而税, 上壹而民平(《垦令》),依据粮食产量收税,统一赋税政策。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15)。即统一管理山泽。第一由于山泽有利益,山里有矿,海水里有盐。其次点,山泽还可以藏人,躲避税收或组织隐秘活动。桑弘羊言,“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聚深山穷泽之中……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在商鞅看来,山泽可以容纳恶农、慢惰、倍欲之民,统一管理山泽, 就不会有人敢躲避农耕,由于不种地就会饿死。
其次个层次:统一精神生活,又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在下统一文化生活;在上统一意识形态。在低维度是日常文化的统一。商鞅提倡简洁朴实的农业生活。“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 则意必壹。”“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壹。(《垦令》,27)”不把钱花在礼乐上,民风就会淳朴;不沉迷于声色,“意必壹”,精神文化就会统一,即文艺必需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断然不能服务于其他阶级。“壹”在高维度是以进展农业经济为中心的意识形态,《赏刑篇》曰,“圣王之治也,慎法、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归心于何处?《农战篇》(34)曰,“壹之农”。商君欲以农业生产为国家
重心,使百姓禁消遣,专农务。
其三,国家主义。这里的“国家”指“国家机器”。国家主义是信任国家机器至上,国家应当领导民族、领导社会。商君之治国理念就是由国领导民,比如他强调户籍编制,还建立了严密完备的司法制度,皆乃锋利国家机器之举措。商鞅的“国”已经完全不是封建意义上的诸侯国类的松散政体,而是近似于现代国家的统辖一切、机制严密的国家机构。商鞅强调国家需要压制人民,《画策篇》云,“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商君书》通篇都在讲国,“国强、国富、国治”,为达强国之目的,愚民、弱民在所难免。
商鞅为代表的法家“霸道”思想是有革命性意义的,由于自古以来都是宗族制度,人在没有国家以前就生活在家族里,国家消灭后照旧生活在家族里。秦以后,虽然建立郡县制,但是官府从来不是直接管辖到个人。费孝通先生在《士绅》里描述,从县衙到每家大门,这一段距离由多个权力环节所分割。中心政策从县官发出,需要经过衙役、乡约、士绅、家族长老等人方能落实到个人。除此外,家族是有生杀大权的,大多数民事纠纷是在家族内部解决的,而不诉诸于官府。
在这种格局中,家族的权力和国家的权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