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9108035856(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作者:赵婷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 A 版》2018 年第 01 期 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 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 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但如果说到老字号商铺“稻香村”“张一元”,再到皇宫寺庙的“太和殿”“雍和宮”,就会感到匾额离我们并不远。它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传统象征,既是人文风景,更是历史印记。 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匾”写作“扁”。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 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即点出了匾额作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匾额,又称扁 额、扁牍、牌额、牌匾,简称为扁、匾或额。也有说,横写为“匾”,竖写为“额”。我国的古建 筑门屏上端,多缀有匾额,其特点为文字不多,一般二字、三字、四字。古代匾额大多为木 质,也有石质雕刻的。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寓意深远,措辞文雅,书法遒劲有力。 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我 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在衡门上放置猎物作为其领地的风俗。当部落发展成为国家, 氏族首领化家为国,衡门上的标识也简化成为文字,成了国号。我国古代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国号为商,《诗·商颂·玄鸟》中曾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字的甲骨文极像衡门之 上放置的鸟牲。 我国的古建筑,举凡楼、台、亭、阁或轩、榭、堂、馆,匾额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由于匾额在建筑物中占据了显耀的位置,因此极受古人重视。史载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建台礼天,榜名“灵台”,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匾额的雏形。自秦始皇统一始,真正 意义上的匾额就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制度得以颁布施行。秦《会稽石刻》记载:“秦圣临朝, 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其中的“显陈旧章”,确立了匾额的地位与使命。秦朝的书体定为八 种,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署书又称榜书,就是写匾额用的字体。 《太平广记》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魏明帝时建凌云台,韦诞奉命“题榜”,但“误先 钉榜而未题,以笼盛诞,辘轳长绳亘引之,使就榜书之”。皇帝为了匾额的完美已经不顾臣子 的生命安全,匾距地面有二十五丈,数十米高,韦诞“因致危惧,头须皆白。乃掷其笔,比下 焚之,戒子孙绝此楷法,著之家令”。其意为,悬挂高空去题写匾额,因为恐惧,韦诞头发和 胡须转眼间变白了。回到地面,他把毛笔烧掉,表示再不写榜书,并且还将不准子孙学习榜书写入家规中。 商铺挂匾额招揽生意 匾额广泛流传,由官方传至民间是从唐末开始的。当时里坊制度被废除,百姓可以临街开店,挂出各自的匾额来招揽生意。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匾额就更多了。 在《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中能看到汴京街道上,两旁并列着各种店铺、作坊,其中有酒楼饭店,也有金银铺、裱画铺和医药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药铺)、“王家罗锦匹帛铺” (绸缎店)、“刘三叔精装字画”(博古斋裱画铺)以及“赵太丞家”等医铺。 俗语道:“创出金字招牌,买卖找上门来”,流入民间的匾额逐渐成了商家的招牌、店铺的 品牌。著名的招牌,实际上也就是著名的商标,它往往同优质的商品联系在一起,同顾客的认同感、信任感联系在一起。 店家的招牌常喜欢用吉利字眼,比如北京老字号“内联升”中的“内”指大内宫廷,“联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宫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 可口可乐的第二任总裁伍德鲁夫曾说过,“如果可口可乐公司一夜被大火烧掉了厂房和设备,只要给我‘可口可乐’这四个字,我照样可以东山再起。”这就是品牌的价值。 电视连续剧《大宅门》里,“百草厅”被人接管后,白家二奶奶以“白家老号”的匾额作为白 家私产为由参股。电视剧并非虚构,民国年间的一场大火中,“六必居”店里一位老伙计,闯进火海,冒死将“六必居”的牌匾抢了出来,六必居的老板很是感动,将这位老伙计命为“终身伙 友”,并终身“高其俸”。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老字号童涵春堂曾因债台高筑,不得不把部分产权出售,经过出、受盘人双方协商,在出盘的时候,将牌誉这块无形资产作价80 万两白银,折合 112 万枚银 元,可见名店招牌的珍贵。祝寿匾额成清代风尚 除了为建筑物和商铺“标识名称”外,匾额在古代还是宣扬教化的重要传播媒介,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维持社会秩序和规范伦理道德。 《后汉书·百官志》记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63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杨**

相关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免费下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