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克分析和总结.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迪克?;;赫布迪齐(Dick Hebdige):亚文化的功亚文化的功能 迪克?赫布迪齐(Dick Hebdige) 刘复生 译 在前面的部分(指赫布迪齐《亚文化:时尚的意义》一书的其它内容),介绍了多种亚文化现象,它们被描述为一系列对在英国存在的相当大规模的黑人社群的间接反应。白人工人阶级青年和黑人的处境极其像似,这引发了共同的身份认同,即使在这种认同被压抑或受到公然压制之时,黑人文化形式(例如音乐) 仍然持续对各自的亚文化时尚施加着首要的决定性影响。对于这些异彩纷呈的亚文化与那些其他的群体(父母,教师,警察,“体面的”青年人,等等)及其他的文化(成年工人阶级文化和中产阶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亚文化正是由这些其他的群体与文化来定义的,现在到了应认真考察的时候了。对于青年与年长者,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对立,大多数学者仍然倾向于赋予一种紊乱的色彩,他们引证种种成人仪式来支撑论点——在社会中,即使在极其原始的社会, 成人仪式都被用来标明由孩童向成人的过渡。这种观点忽略了历史特殊性,也无法解释为何这些特独特的形式会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出现。 二战以后的历史阶段是一个巨变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英国,传统的生活模式被弃置一旁,而被一个全新的,粗看起来没有阶级问题困扰的制度所取代。上述说法现在已成为某种陈词滥调。社会学家已专门就工人阶级社群的瓦解进行过研究,也阐明了那个具有亲密人际关系和街区小商店的传统环境的损毁又意味着怎样的更深刻与难以觉察的变化。 不过,尽管工党与保守党政治家们都信誓旦旦地宣称英国正在进入一个无限富足与机会均等的新时代,或者说现阶段“前所未有的美好”,阶级依然拒绝退场。但是,阶级存在的方式——阶级经验在文化中寻求表达的形式——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媒体的出现,家庭结构的变化,学校与工作组织方式上的变化,在工作与休闲之间的相对身份的转化,所有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工人阶级社群的分裂与两极化,从而在阶级经验的宽泛范围之内造就了一系列的边缘话语。青年文化的演化应该被看作这一两极化过程的一部分。特别地,我们可以列举以下的事实来做说明:工人阶级青年消费力的相对增强,旨在吸收这部分消费剩余的市场的产生,由 1944 年巴特勒法案(1944 Butler Act)[英国二战期间邱吉尔政府通过的教育法案(Education Act 1944)),又称巴特勒法案(Butler Act), 它强迫国民受教育到 14 岁,从而改变了过去在 11 足岁(11-plus)就实施分流教育(selective education)的义务教育政策。法案将教育平等的理念做为自己的基础。]所导致的教育体制的变革,在“二战”后,这些因素催生了年青一代的代际意识。这种意识仍然植根于一般化的阶级经验,但却以一种与传统规范颇为不同,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公然敌对的方式进行表达。 青年文化中的阶级概念仍是一个持续存在的,富有意义的范畴,但是,它只到晚近才获普遍的承认。而且,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些似乎自发涌现的异彩纷呈的青年时尚还激励一些作者把青年作为一个新阶级来讨论——他们在青年群体中发现了一个未经分殊的青少年消费群(Teenage Consumers)。直到 1960 年代,那种无阶级的青年文化的神话才被认真地质疑。这种质疑只有放置到就亚文化功能所展开的广泛的争论这一语境中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多年来,亚文化功能一直是那些专门研究离轨理论(deviancy theory)的社会学家所关注的题目。我们不妨在这里简略梳理一下在这一论争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研究青年和亚 文化的方法。 英国的亚文化研究来自城市人种志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享利?马休(Henry Mayhew)和托玛斯?阿彻(Thomas Archer)的著作以及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和亚瑟?莫里森(Arthur Morrison)的小说。不过,只到 1920 年代,当芝加哥一群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开始搜集青少年街头犯罪团伙和离轨群体(职业罪犯,走私犯,等)的证据时,一种研究亚文化的更“科学”的途径连同它独有的方法论(参与观察)才开始出现。1927 年, 弗雷德里克?斯莱舍(Frederick Thrasher)做了一份对千余名街头暴徒的调查, 之后威廉姆?福特?怀特(William Foote Whyte)又在《街角社会》(Street Corner Society)中详尽地描述了一个特定的青少年街头犯罪团伙所具有的各种仪式, 惯例和偶一为之的冒险壮举。 参与观察仍继续造就着一些对亚文化的极其有趣和令人振奋的陈述,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很多重要的缺陷。特别是,它缺少分析性的或解释性的框架,因而, 在实证主义传统占主导地位的主流社会学界,这种研究路数只能叨陪末座。更关键的是,由于

文档评论(0)

dqy118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上海海滋实业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10115MA7DL1JF2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