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7、眶内埋针法 疗效不巩固时,在相应穴区埋针留针1-2日。 眶内埋针法示意图 8、电针法 疗效不明显时,可应用电针。 9、压穴法 用针柄或火柴棍按压穴区。 10、眼针与体针配合 为加强疗效,可配合体针。 (三)留针时间 眼针留针以5-15分钟为宜。 (四)取穴原则 循径取穴:亦称辨证取穴 病位取穴:按上、中、下三焦定病位 看眼取穴:取在络脉变化明显的区 (五)禁忌证 1、躁动不安者 2、眼睑肥厚者 3、身体震颤不止者 (六)常见病的眼针治疗 中风偏瘫—双侧上焦、下焦区。眶内刺法。 急性腰扭伤—眶内刺双下焦区。刺完后患者站立活动其腰站。 胆石症—观眼取穴:右侧肝胆区刺一针。 落枕—刺患侧上焦区一针。 高血压病—辩证取穴:双侧肝、胆各一针。 牙痛—刺右肺、大肠区、上焦各一针。 肩周炎—观眼取穴:双上焦区配双肺、大肠区。 胃痛—病位取穴:双上焦区各一针。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1,2,4,6,7区各两穴为一脏一腑;3,5,8区各一穴。 总共八区十三穴。 二 观眼识病 (一)眼球结膜络脉形态 1.根部粗大 ---多为顽固性疾病 2.曲张 ---为病势重 3.延伸 指一区的络脉延伸到另一区 4.分岔较多 ---多为病势不稳定,容易变化 5.隆起一条 ----多为六腑病变 6.模糊一片 ---多在肝胆区,为肝郁气滞。 7.垂露 白睛下端象垂着一颗露水一样。 如扣在胃肠区,多为虫积;见于其它区,多为有郁证。 垂露 (二)眼球结膜颜色变化 1.鲜红色 多为新发病,属实热证,说明病情正在发展。 2.深红色 多为热病,提示病势加重。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3.红中带黑 ---为热病入里。 4.红中带黄 为病势减轻。 5.络脉浅淡 ----多为气血不足,属虚证、寒证。 6.络脉暗灰 ---多为陈旧病灶.颜色永不消失。 三、眼针疗法的临床运用 (一)针刺方式 多用15mm直径0.34mm的毫针进针10mm,不作提插捻转手法,为促进得气,可做刮柄。 (二)针刺手法 1、点刺法 在穴位上点刺5-7次,以不出血为度。 2、沿皮横刺法 针尖刺入后,针体沿皮下进入达皮下组织,不宜再深. 3、双刺法 刺入一针后,可在针旁同一方向再入一针,两针同刺一穴,以加强疗效. 双刺法示意图 4、表里合刺法 两针同刺一穴,一针刺于目眶内,另一针刺于目眶外,临床疗效更好。 表里合刺法示意图 5、眶内刺法 垂直刺入眶内,针尖偏向眶缘。 眶内刺法示意图 6、缪刺法 同侧穴区治疗无效,刺于对侧。 可编辑 可编辑 彭静山眼针疗法 彭静山教授 眼针疗法 一 眼针疗法基础 (一)眼与经络的关系 中医学说认为,眼与经络的关系密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共气血皆上注于目而走空窍。”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均始于眼周围。 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太肠经均出于眼周围。 手足六阴经通过经别与眼有关联。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阳跷脉、阴跷脉均终于眼周围. (二)八卦的基本概念 八卦以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种卦象分别代表天水山雷风火地泽八种自然界现象和说明世界的形成与变化。 阴阳为根本 八卦示意图 (三)眼周穴区的划分与定位 眼周八区与八卦对应关系(左眼) (四)眼周八区与脏腑的配属关系 1区属金为肺、大肠区 2区属水为肾、膀胱区 3区属山为上焦区 4区属木为肝、胆区 5区属风为中焦区 6区属火为心、小肠区 7区属土为脾、胃区 8区属泽为下焦区 眼周八区与脏腑配属示意图 可编辑 可编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