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美学的形成原因.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哀”美学的形成原因 .地理因素 地理环境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也不同。日本位于欧亚大陆东部,自东北向 西南呈弧形延伸,是由四个岛屿与许多小岛组成的面向大海的岛国。由于日本位 于中纬度大陆的东海岸,气候受到季风与洋流合流的影响,降水量变多。森林覆 盖率是国土的三分之二,日本人产生了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想法。日本 的原始神道教中信仰万物有灵,认为花、鸟、虫、鱼、皆有灵气。且日本常年多 雨湿润,烟雾缭绕,容易产生变幻莫测的景象。昏暗混沌的氛围,很容易产生悲 观的情绪。由此,日本人对模撷而神秘的美产生了极大的赘赏。日本学者谷崎润 一郎的著作《阴翳礼赘》阐明了微茫朦胧的审美魅力。日本境内平原面积小而多 丘陵,小规模山间盆地散布全国,与山川壮阔的大陆不同,日本人只能接触小规 模的风景。因此,他们会主动追求小而特别的东西。在《万叶集》中,诗中提到 的山大部分都是耳梨山、杳久山、亩傍山等三座矮小的小山丘。日本位于亚欧板 块与大平洋板块交汇处,常年受到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而意 识到生命的转瞬即逝与对死亡的思考。他们在感叹世事无常,人类在大自然面前 如此渺小的同时,不禁产生无常的悲哀情绪。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强烈崇拜“死亡” 美学,相信死是永远的灵魂分离,伴随着悲伤的气息,具有非凡的精神力量。作 家三岛由纪夫用他的一生向人们阐释了 “物哀之美”的极致是死亡。 .文化历史因素 从文化因素的角度来看,佛教形成了物哀美学的价值标准。纵观紫式部的《源 氏物语》,不难发现关于佛教描写充斥着整部作品,涉及到的佛教思想包括无常观 与宿命观。回溯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日本在六世纪佛教的传入后,佛教思想开始影 响平安贵族的审美意识,并强调万物流转的佛教无常观成了平安贵族看待世间和 人生的眼睛。用“心眼”,理解人生的关怀和痛苦,交织渗透着佛教的无常感的 “物哀”气氛,“无常”在佛教理论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佛学大辞典》释义: “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迂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所谓“无常”,是指所有事物的 生、住、异、灭的发展规律。“无常感” 一词在日本文学中早有出现,而后传入的 佛教中赋予新含义的“无常感”为“物哀感”提供了理论基础。自幼谙熟佛教典 箱的紫式部引用了佛教思想来解释物哀理论:“佛教慈悲之心而说的教义之中, 也有所谓方便之道,归根到底,同一旨趣。所以无论何事,从善的方面来说,都不 是空洞无益的吧。”使得无常的“物哀”感与佛教思想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细 读《源氏物语》后,佛教的无常观与人们对世间万物的幽幽哀伤有因果联系,更是 把人物细腻,柔美的感情上升到了 一个高度。 在历史因素方面:唐朝文化为物哀镌刻上深刻烙印。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尤以日本文化与 中国文化碰撞火花最为璀璨的唐朝盛世为例,平安时代贵族们以通晓唐诗为身份 象征,作为“物哀”美学源泉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不难发现作品中明显带 有唐朝文化的很久。其中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引用多达九十多处,且书中大量 的风格情节与白居易诗文也颇为相似,其中在《源氏物语》“铜壶”卷中,故事中 描写的铜壶帝与铜壶更衣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与白居易描写的唐玄宗与杨 贵妃的“七月七日长生殿”的故事情节的重合度极高。在壬生忠岑《和歌体十种》 中,也参照中国唐朝崔融的《新定格诗》中诗十体的划分标准,并将《和歌划分至 “高情体”与“余情体”为代表的十种歌体,强调“余情”是歌论的重要概念之 一,而后藤原公任在《新撰髓脑》(1041)和《和歌九品》(1009)中提出了三个重 要的歌学范畴“心”、“词”、“姿”、,明确指出和歌要“心深姿清:其中,在用词 的排列和歌的品级中,将“用词神妙,心有余也”列为上品上,同时强调“余心” 是“物哀”美感的审美核心,并是歌学理论的原型之一。在唐朝文化与日本文化 的精彩碰撞中,唐朝文化的审美意识与艺术表达,不经意间成为日本“物哀”美学 的诞生催化剂。

文档评论(0)

scj1122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6052137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