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生产技术
一、技术名称
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生产技术
二、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以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核心的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是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大推广的农业主推技术,具有“高产出、可持续、机械化、低风险”等技术优势,依托该技术使四川大豆生产位居全国第四,2019年种植面积达到603万亩,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栽培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是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关键环节。但生产上不合理、过量地施用化肥农药,不仅浪费资源、增加生成成本,而且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抑制大豆生长发育,增加农药残留,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限制了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四川农业大学根据我省间套作大豆生产特性及病虫草害发生特点,研究形成了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生产技术,该技术采用玉米-大豆、马铃薯-大豆等大豆带状间作套种方式,集成种子包衣、扩行缩株、减量施肥、绿色防控、封闭除草、机播机收等单项技术的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生产技术体系,集高效轮作、绿色增收、提质增效三位一体,为提高我省大豆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近年来,技术研发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与推广单位(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借助大豆振兴计划利用集成的技术体系在四川省自贡市、眉山市、南充市、资阳市等地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2018年,仁寿县朱嘉乡踏水村和园山村、自贡市荣县高山镇和双石镇开展了大面积示范,共建立核心示范区1800亩(其中仁寿县1000亩、荣县800亩),病虫害防控率达85%以上,农药减量25%-40%,氮肥减量50%-75%;通过测产,仁寿县核心示范区大豆平均亩产132.8公斤,较常规套作种植增产15.6%,荣县核心示范区大豆平均亩产163.2公斤,较当地常规种植增产18.5%;在仁寿县、荣县累计示范推广22万亩(其中仁寿县12万亩、荣县10万亩),在自贡市贡井区、资阳市乐至县、南充市西充县等地区辐射推广15万亩。2019年在仁寿县、荣县建立核心示范区2500亩,其中仁寿县1500亩、荣县1000亩,与传统农户防治效果相比增效明显,减少用药次数2~3次,农药减量30%~40%。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组织专家测产验收,仁寿县核心示范区大豆平均亩产123.6公斤,较常规套作种植增产13.6%,荣县核心示范区大豆平均亩产129.9公斤,较当地常规种植增产12.8%。在仁寿县、荣县累计示范推广40万亩(其中仁寿县、荣县各20万亩),在自贡市贡井区、资阳市乐至县、南充市西充县等地区辐射推广15万亩。良好的示范效果被农民日报、四川日报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三)提质增效情况
和常规技术相比,应用该技术的主产作物产量(如玉米、马铃薯)与原单作产量水平相当,还新增套作大豆130-150公斤/亩,间作大豆110-130公斤/亩,土地当量比套作可达1.8以上,光能利用率3%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20-30%,亩增收节支400-600元;利用大豆根瘤固氮,每亩减施纯氮4公斤;利用机械灭茬还田与免耕直播等方式达到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利用生物多样性、分带轮作和小株距密植降低病虫草害发生,农药施药量降低25%以上,用药次数减少3~4次,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四)技术获奖情况
该技术作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究与应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甘肃不同生态区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的主要成果内容,分别获得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科技奖、201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技术要点
(1)种子包衣。播种前,选用高效、低毒、病虫兼防的大豆种衣剂(如6.25%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2)带状种植。采用宽窄行带状种植,带状套作下共生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宽行180~200 厘米,带状间作下共生作物宽行为220~240 厘米,窄行40 厘米;宽行内种3~4行大豆(行距30~35 厘米);共生作物与大豆间距70 厘米。大豆单粒穴播,株距10~12 厘米,密度为净作大豆密度的70~100 %;共生作物根据当地种植习惯,适当缩小株距,保证带状复合种植与净作密度相当。
(3)减量施肥。大豆底肥选用生物菌肥,距共生作物带(如玉米)20~30 厘米处施肥,施肥量比常规施氮量减少3~5 公斤/亩;大豆不追施氮肥,可在初花期(R1)与鼓粒期(R5)根据田间表现每亩用8%的胺鲜脂20克+稀施美50Ml+磷酸二氢钾50克,对水30-40公斤叶面喷施,微肥可单独施用或混合施用。共生作物肥料用量参照净作施肥量。
(4)控旺防倒。在V2-V3(3个三小叶)、V5(分枝期)、R1(初花期)三个时期,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