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作文“本与末”导写及范文.docxVIP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作文“本与末”导写及范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作文“本与末”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由对比鲜明的两段材料组成。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 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树根,其实质,也就是古人赞赏为人要踏实稳重。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地工作。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参考立意】 (1)固“本”强“末”; (2)厚积才能“勃”发;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6)拒绝“本末倒置”。 【优秀题目】 1. 固“本”然后“末”茂 2. 根硕木茂,基固楼高 3. 立基固本,楼高魏巍 4. 夯基固本,行稳致远 5. 深知“本”“末”,方可砥砺前行 6. 根深基稳,枝繁叶茂 7. 筑基夯本,羽化成龙 8. 扎稳固之基,去浮华之心 9.“末”之繁盛需“本”之根固 10.固“本”强“末”,方得始终 11.“本”之固,成木(苗)之高(壮) 12. 固厚实之“本”,树动人之“末” 13. 积“本”之跬步,至“末”之千里 14. 源广长流,“本”固“末”茂 【作文素材】 1. 万丈高楼平地起。(民谚) 2. 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民谚) 3.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胡宏) 4.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守仁) 5.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 6.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7. 明道德以固本,重修养以强魂,知廉耻以净心,祛贪欲以守节。(佚名) 8.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民谚) 9.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读书。(佚名) 10. 年轻和幼稚都会造成同样的弱点:缺乏耐性。无论做什么事,都想马上看到结果。人生就是一连串的等待,这样的教训往往得活到中年才能体会。而意识到这一教训实为真知灼见,往往要耗费剩下的全部人生。(宫部美雪) 【优秀范文】 夯基固本,行稳致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由此,我认为夯实基础,是为学之道,更是处世之道。基础牢,则步履稳健;步履稳健,则斗志昂扬;斗志昂扬,则日行万里。故而,固本培元,夯基固本,方能行稳致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老子从“大生 于小”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道理。难道不是吗?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跟父习字,因其聪颖敏慧,进步神速,一年半载后,王羲之的评 价是有点像,并随即挥毫按了一点,沮丧的王献之仔细一揣摩,才发现相距甚远,菩提树下恍然顿悟,始戒骄戒躁,日日夜夜苦练一 笔一划,终流芳百世。假若王献之自以为是,好高骛远,摒弃根 基,信手涂鸦,那历史上也许就不会有“二王”的美誉吧? 由此我又更远的想到意大利驰名中外的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画,好长的一段时间,导师总是把鸡蛋摆放在他的眼前,让他画,起初也是烦躁不安,彷徨踌躇,导师耐心劝诫说:“你从不同的 角度看,鸡蛋形状也有所不同”,达·芬奇虚心地聆听教诲,一遍 遍,反反复复地练习,终成一代名师。设想达·芬奇若没有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不厌其烦,苦练基本功,定不会成为闻名遐迩的艺术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棋、观画、观水应该 蕴含着同样的哲理,即只有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学习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如果根基筑牢了,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