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前景广阔的生物精炼新平台:微生物共培养
微生物共培养技术日益引起重视,共培养系统技术使新的生物精炼平台的开发成为可能,以通过可持续的生物转化过程获得生物燃料和高价值化合物。国际著名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发表文章描述了未来共培养系统发展与应用方向,提出设计共培养系统构建新的生物精炼平台的设想。
1.背景
工农业的加速发展产生大量废弃物物,污染环境,对生命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找到一种适宜的废物处理技术是关乎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微生物技术是处理和利用不同废物的有力工具,使用几种纯培养物或微生物混合物可以获得多种高附加值化合物(即丁二酸、富马酸、苹果酸、低聚木糖、糠醛、5-羟甲基糠醛、酚类化合物、甲酸等)。
目前,生物技术产业传统上是基于无菌培养物或单一培养物的使用,因为其易于监测、对代谢途径了解以及符合严格的生物安全法规。然而,使用单一培养物的问题是其高污染风险,从而导致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下降以及运行期间大量原料损失。克服这些瓶颈的一种方法是使用共生共培养物,已证明能够避免污染问题,且易于适应环境变化。此外,共培养物通过相关微生物协同代谢能显著提高生物量和高价值产品的产量。
自20世纪以来,已报道使用微生物共培养作为使用复杂基质的有效方法,以通过激活隐藏在其他微生物中的生物活性途径来生产高附加值化合物,这是因为99%的微生物以自然形式存在于环境中。共培养系统代表了一个潜在的创新平台,用于生成生物复合物,如乳酸、丙酸、戊酸、柠檬酸、亚麻酸、亚油酸、类胡萝卜素和黄嘌呤,而无需在一些非模型微生物中加入大型或复杂的异源途径,增强环境可持续性并发展循环生物经济。
2.微生物共培养
共培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物体共存的生物系统,它们在自然或人工方式的培养基中以一定程度的接触生长。共培养系统自然存在于各种哺乳动物的肠道、食物、土壤、水体和废物中。它们在废水处理、新药开发、土壤生物修复、碳捕获和储存、生物燃料生产和高附加值化合物生产有广泛应用。
共培养系统中的共生关系包括共生和共栖,这种协同作用通常涉及释放用于营养目的的分子,如植物激素和生长促进剂。另一方面,共培养系统也可能是寄生或掠夺,这包括释放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毒素、抗生素和生物碱。共生共培养系统的一个例子是微藻和硝化细菌共同培养,用于处理城市和工业废水。微藻能同化无机碳(CO2)、氮(NH4+、NO3?, 二号?), 和磷(PO4)?) 微藻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氧(O2)碳水化合物、脂质和蛋白质。细菌利用微藻释放的O2作为电子受体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并由此释放CO2以及一些刺激微藻生长的生长促进剂。微藻和细菌作为共培养系统可促进废水中的相互生长,以去除有毒物质,并获得富含化合物的微藻生物量,这些化合物可回收并转化为非食品化合物,如生物燃料、色素、油和树脂。
3.天然共培养系统在高价值化合物生产中的应用
共培养系统的使用始于对某些物种的生物行为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观察。传统的食品发酵过程是微生物之间的第一个共生组合,这些微生物组合在生物分子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生物分子影响了奶酪、啤酒、乳制品、香肠和一些酱汁等食物的味道和质地。通过使用共培养系统(青霉和葡萄球菌)导致1929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一生物产品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
由于对感官、健康、营养和卫生特性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乳制品发酵中开发的天然菌群介于乳酸菌(LAB)和酵母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酵母向乳酸菌提供必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并调节培养基中乙醇和乳酸产生的pH值。
自然共培养系统的例子是嗜酸铁浆菌和嗜铁钩端螺旋菌之间的共生关系,它们共存于酸性矿山排水中,嗜酸铁浆菌利用嗜铁钩端螺旋体分泌的有机物质进行生长,保持培养基中有机化合物的低水平,并防止其对嗜铁钩端螺旋体的毒性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嗜酸铁浆菌有助于氧化氮和含硫矿物。
含水生态系统中的微藻生长是一种自然行为,微藻之间的这种共生现象经常被自然界用来去除河流、湖泊和池塘中的氮和磷,从而避免水资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其他自然共培养是土壤细菌雷帕霉素链霉菌和构巢曲霉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诱导沉默真菌基因簇的表达,以产生具有抗氧化生物活性的蝶呤酸。
在根际观察到的控制植物病害的一个很有希望的例子是真菌木霉和贝莱斯芽孢杆菌之间的相互拮抗作用。贝莱斯芽孢杆菌产生抗真菌化合物,如杆菌霉素D和丰霉素,对丝状真菌孢子起拮抗作用,从而抑制木霉菌的生长。该共培养体系的使用减少了对合成农药的依赖,使其成为可持续农业和食品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共培养系统的研究为人工微生物共培养系统的设计和新型生物分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视野。因此,了解细胞间通讯机制所涉及的生物合成途径有助于了解沉默代谢途径的激活,尤其是在开发新药物方面。此外,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吉林]2024年吉林大学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笔试上岸试题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附带答案详解.docx
- 23年秋七年级劳动技术 教案第一单元- 传统工艺制作雕刻橡皮印章 教学设计.docx VIP
-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建工].doc
- 2022年质量控制计划与记录(机动车检测).docx
- NB∕T 10341.4-2023 水电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 第4部分:液压启闭机设计规范(2-1).pdf
- History-of-the-USA.ppt
- 弧形钢桁架结构拼装施工方案.docx
- SolidWorks-全套培训教程PPT.ppt
- 新能源分公司工程建设考核管理制度.doc
- 5.17 天然气水合物.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