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扶阳论坛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卢崇汉)
授课提纲:
1、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扶阳理论的思想基础)
2、目前影响人体阳气的各种因素(运用扶阳理论的客观条件)
3、扶阳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方法
4、从姜桂附的临床应用进一步看扶阳理论
代谢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病在三阴,统于太阴
李可
代谢病,如:Ⅱ型糖尿病(糖代谢异常) 、高脂血症(脂类代谢异常)、痛风(嘌呤代谢异常)、高血压(水、电解质代谢异常)。由于病因和发病机理有一致性和内在联系性,中西医都能以一类疾病来探讨。
1、Ⅱ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1。1 过食肥甘,嗜食生冷。
1。2 失治误治、
1。3 房事不节。
2、治疗大法
2、1 龙雷之火上炎时,急则敛固。
2、2 若有消渴,觉脐下有气上冲、心慌、汗出(气上撞心)食纳不香(饥而不欲食),厥阴主证悉见,则用乌梅丸;若尺脉见浮,腰困等阳火不藏可合用封髓丹。
2。3 少阴、厥阴证不显,中焦脾胃症见,或患者无甚明显症状而有血糖高者,附子理中汤加味。
3、注意
3、1 凡误服寒凉滋阴苦寒泻火者,先以大剂理中汤救药误,也即救胃气,一切虚损大症首要保胃气(中气)。
3。2 肾气既伤,元气欲脱,救阳为先,破格救心汤。服药期间杜绝房事。(切记)
3、3 服药期间,大多数患者出现排气排便多,且味大,虽未用“兰”但可除“陈气”,符合内经的思路、
4、高脂血症
理同Ⅱ型糖尿病,用加味附子理中汤,一周即下降,较之糖尿病易治。
痛风:疼痛剧烈可用加味乌头煎,缓解继用附子理中、真武辈,有虚象明显者扶正即可止痛、
论肿瘤的治疗思路
李可
一、病因总括
1、人身各处,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2、寒湿为患,十占八九。
3、情志内伤。
二、治疗方法
1、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固护胃气为第一要着、
2、温阳散寒是基本治疗思路:四逆汤、附桂理中汤、真武汤、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基础方、
2、1 消化系统肿瘤以附桂理中加砂半为主方。
2、2 消化系统肿瘤以附桂理中加砂半为主方。
2。3 肾、膀胱、脑部肿瘤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八味地黄汤为主,间用理中汤。
2、4 子宫卵巢肿瘤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紫石英、吴茱萸常用。
2。5 高烧不退或长期低烧。多为本寒标热,治疗应以四逆、理中辈、当归四逆、麻附细为主、
2。6 有形癥积,削之,磨之,鼓之,荡之,持之以恒。主方加海藻甘草汤、
2。7 少阴阳衰,危在旦夕,救阳为急,大破格;重症痼疾,多为元阳衰微。
2。8 寒伏极深,麻附细托里透解于外,使邪有出路、
3、攻下之法不可偏废
3。1 阳明之降是人体最大的降机。
3、2 阳明是排出毒物的最主要通道。
3、3 当以温下为宜。
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思路
李可
本气先虚
“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
人体营卫气血的生成及正常的运行依赖于中焦、六淫之邪伤人的基础,是脾胃虚弱。脾胃不虚,则邪不能侵,邪侵亦不能潜伏。在临证过程中发现,免疫病患者在发病前、发病中其中焦失运是必备的条件、
2、伏邪存焉
关于伏邪的理论最早肇端于《内经》、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通过我们的临证发现“伏邪的确是许多疑难大症的发病机制,在免疫系统疾病中尤占主要位置。
3、伏邪既存,正气必攻
人有一息尚存,正气必定去破邪,毕竟正与邪不两立。正气足时有类表证的祛邪表现;因正气虚不能一鼓作气而驱邪外出时,正气消耗后,偃旗息鼓,伏邪接着隐匿、免疫系统疾病在春季加重,恰是人体借天地生发之大势,驱邪外散的表现。
4、正气攻邪,必伤正气
正邪相争时期,假如仅见邪实,专事破邪,或恣用寒凉以减症状,加上伏邪一刻不停地消耗正气,特别易使元气空乏,造成元阳浮越的危候、
5、总结
5、1 难症痼疾,师法仲景。
5、2 免疫系统疾病有时会出现热象。
观其脉证 辨识阳虚
吴荣祖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中医学以阴阳这一古朴的哲学思想,结合五行学说,构建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论述,从而形成中医药学的理论核心和基础,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正出于此,历代医家临证首推阴阳辨证观,尊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自中医临床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辨识三阴三阳的传变规律及应证治疗开始,医书汗牛充栋,不离此矣。
温阳扶正大法,是后世医家临床研究的结晶,其为中医八法之一,其强调了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之原则,从人体生理全过程的阳气易损性到疾病过程中温阳固本的重要性为核心,倡导温阳扶正大法,历代均有成就显著之医学大伙儿,其理论的创新发挥及临证组方用药至今乃为不少学者推崇,为此也铸就了一代代学术观点鲜明,争鸣执著,勇于实践,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