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和感悟(3篇)【精选推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和感悟篇一
一年夏天,眼瞅着快要下雨,朱彦夫对正在干活的妻子说:“这天又要来雨了,薛文花大娘的屋顶早就漏得不行了,把咱的麦秸给她吧,我再叫几个人给她修修。”
陈希永一听有点着急:“咱家的房顶还漏着呢……”
“她一个孤寡老人怪可怜的,我这当书记的不管谁管?”朱彦夫语调都变了。
朱彦夫给孩子们讲张家泉村的创业史
虽然嘴上有抱怨,陈希永还是马上把麦秸给老人家送了过去,还顺便捎上了几个头天刚蒸出的馒头。心地善良的她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丈夫。
20世纪70年代,陈希永回日照娘家,带回来两大筐咸鱼。朱彦夫看到后喜出望外:“这可是稀罕物,正好中秋节了,分给大家尝尝。”
于是陈希永跟孩子们一起把咸鱼分成58份,每份大小搭配共三条鱼。眼看鱼越来越少,孩子们不高兴了,说自己没得吃了。“咱家男劳力少,乡亲们也经常帮咱家,不能忘恩,”陈希永安慰孩子们,“这些东西吃了就没了,送给大家尝尝,比咱们自己吃了还舒服。”
给自家留下一份后,陈希永就让孩子们把其他的挨家挨户送去。分到最后,她发现少算了一户,于是又从自家那份里拿出两条送给了人家。就这样,祖孙九口,守着一条小咸鱼,过了个难忘的中秋节。
朱彦夫经常走家串户,看望村里的军工烈属、孤寡老人,见谁家生病有灾、生活有困难,回家一说,陈希永就马上去“具体落实”,把自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和其他生活物品送去。从1955年到1991年,朱彦夫和陈希永在张家泉村住了36年,全村的困难户几乎都受到过他们的接济。
资助了群众,就只能委屈家人。“为什么父亲身体都这样了,还让我们比别人家苦?”每当孩子们表现出委屈和不解时,陈希永总会安慰:“盼着人家好,咱自己才能好咧。”
朱彦夫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下来后,跟随子女搬到了县城。但他仍操心着村里的发展,在媒体上看到好的致富经验,就马上记在纸条上,托人带回村里。他也清楚,可能帮不上什么忙,但就是忍不住。当村支书的儿子朱向峰每次从村里回家,朱彦夫都要第一时间见他,听他说说村里的近况。受父母影响,女儿朱向欣也同样对群众感情深厚。2013年8月,沂源县组织城乡教师交流活动,朱向欣主动报名,申请到一所山区小学支教。
在朱彦夫的影响下,一家人生活温暖而充实,怀揣着共同的信念和情怀,在各自的岗位上携手前行。当年贫穷落后的张家泉村也换了模样:原先的荒山秃岭现在果树环绕,平整的水泥硬化路通往家家户户,村子也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省级旅游特色村;村民们靠着种植果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和感悟篇二
在张家泉村,朱彦夫对子女是出了名的严。“不做特殊公民”,就是朱家的铁规矩、硬杠杠之一,谁都碰不得。
“父亲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凡事不能搞特殊。”朱向欣说。
1958年,朱彦夫带领村民们修大寨田。为了带好头,他让妻子陈希永去当劳动力,帮着推土。妻子从小在海边长大,没推过独轮小车,总找不到平衡,一推就倒,摔得人仰马翻,又羞又急,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向欣他娘,别在这受罪了,快回去吧,又不缺你这车子土。”乡亲们看不下去,劝陈希永算了。朱彦夫坚决不同意:“不会就学,谁生下来就会!”孩子们一放学,朱彦夫就让他们到生产队地里锄杂苗、捡棉花、摘烟叶,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女儿朱萍记得6岁那年,被父亲安排去摘花椒。看到苹果快熟了,她馋得不行,想吃又不敢吃,就爬到树上偷偷咬了口,“当时觉得自己还挺聪明的,又没摘下来,不算数”。
乡亲们看到后当成笑话传来传去,传到了朱彦夫那里。他把朱萍臭骂了一顿:“集体的便宜谁也不能占!你一口,他一口,不早把集体吃光了?”这之后,收花生、刨地瓜这种有机会“偷吃”的活计,朱彦夫再也不让孩子们去干了。
朱向欣说,父亲干什么事都会先考虑影响。她记得7岁那年跟着奶奶去拔猪草,表姑随手掰了4个玉米棒,硬塞到她怀里。回到家刚要煮,被父亲看到了,他火冒三丈,非让把玉米送回去。
小向欣捂住锅盖据理力争:“这是表姑非要给的,又不是我摘的!”老母亲也忍不住埋怨:“孩子们跟着你沾什么光了?”朱彦夫把拐杖敲得铛铛响:“我不当村支书,别人会给你吗?咱家搞了特殊,我这个书记还怎么当!”朱向欣只好含泪把玉米给送了回去,好几天没理父亲。
村里移风易俗,每次朱彦夫都先拿家人“开刀”。家里六个孩子结婚,没摆过一次席、收过一回礼。
别看朱彦夫铁面无私,好像不近人情,其实他对家人爱得很深。朱向欣记得小时候睡觉常蹬被子,父亲总是半夜起来,小心翼翼地装上假肢,用嘴衔着油灯,一步步挪到孩子们床前,帮他们塞好被子。
1996年,朱彦夫历尽艰辛撰写的《极限人生》付梓出版。当天晚上,他把六个子女叫来,郑重地送给每人一本,并用残臂在扉页上认真签写自己的名字。他特意跟几个女儿说:“当年,对你们关心不够,结婚都没件像样的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