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关于之的文言文句子精选65句
关于之的文言文句子精选65句
1.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2.寡人之于国也:我对于国家。
3.助词,表示之前后之交集,常可译作的。
4.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5.代词,他,她,它(们)。
6.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
7.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8.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9.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10.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11.表示目的关系,
12.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13.出,生出,滋长。
14.表示祈使。当,可。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5.苛政猛于虎也: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16.“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17.无伤也,请辞于军:有关系!让我到郭晞军营中去说理。
1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19.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20.助词。
21.长于臣:比我大。
2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23.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24.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25.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26.“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27.动词,往,到。。去。
28.助词,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29.连词。
30.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31.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32.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33.动词,本义,出、进、发展。
34.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35.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xxx并且xxx或xxx而且xxx。
3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37.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
38.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39.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40.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xxx又xxx。
41.表示诘问。通“岂”,难道。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2.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43.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44.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4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xxx但是xxxxxx却xxx。
4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7.“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48.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49.表示因果关系,
50.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51.极,甚。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52.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53.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
54.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xxx如果xxxxxx假如xxx。
55.副词。也许;大概。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56.将,将要。今殷其沦丧。——《书·微子》
57.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58.作代词用:
5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60.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
61.之,适也。——《广雅》
62.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63.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