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毛泽东的故事4篇
励志故事 《建军大业》是一部叙述人民解放军从诞生都成长的影片。影片以1927年南昌起义为主线、秋收起义为辅线,叙述了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先驱们,乐观开展创建中国人民军队的探究和实践红色经典故事。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毛泽东的故事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篇1毛泽东的故事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行轻 。是啊,年少的时间美妙且短暂,假如不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那青春才是真的被辜负了。韶华不为少年留,没有人可以永久年少。正因如此,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也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不如我们一起穿越回过去, 看一看 年少青春的伟人们在做什么,听一听他们都有哪些童年的故事。 1893年12月26日诞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的毛泽东,是地地道道农夫的儿子。 祖父毛翼臣,名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1878年与哥哥毛德臣分家,从韶山东搬到了韶山冲的上南岸,建了五间茅草屋。他的一生都为贫困所困,后来连祖上留下的部分田产也都典当出去了。 父亲毛顺生,名贻昌,1870年生。与祖辈不同的是,他上过几年私塾,还在湘军中当过几年兵,很有些见识。毛顺生善持家务又勤于劳作,很快就赎回了父亲典当出去的田产,并新置了一些水田。他还在原有房基上十多间瓦房,这也就是今日我们看到的 毛泽东故居 的样子。 母亲文七妹,原名文素勤,湘乡县唐家坨(后改为棠佳阁)人。文氏勤劳、勇敢、贤惠,遇有灾荒之年,她总会送些米面给贫苦乡邻。后来,毛泽东在谈到母亲时说: 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亲就是这后一种人。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的这个习惯也是从童年时养成的。在私塾读书的前两年,他就从《三字经》读起,渐至《百家姓》《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毛泽东读书时特殊的习惯,那就是读书从不读出声音来。当时的塾师邹培春要给他 点书(圈点书籍) ,他说,您老人家不要点,省得费累。塾师说你特地来读书,不点读怎么行呢。毛泽东笑了笑说,您不要点,我都能背下来。先生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没有点的书,他也可以读懂看会 好学的毛泽东一直在通过翻阅《康熙字典》自学。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至今还保存着毛泽东小时候读过的《诗经》和《论语》。 在读完六年的私塾后,父亲就让毛泽东回乡务农了。白天时,他同成年人一起在田间劳动,晚上替父亲记账。在繁忙的劳作之余,他抽出一切时间来读书,不知疲乏地汲取着书籍带来的力气和养分。童年的秉烛夜读,养成了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 有一天,一个问题忽然跳入毛泽东的脑海中,令他困扰不已:中国传统的小说主要人物大都是帝王将相或者才子佳人,极少见之有以农夫为主角的。经过一番专心深入的思考,他终于想通了 原来这些小说颂扬的都是那些统治阶层的人,他们是不必种地的。因此,主角的光环怎能落到这些辛苦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头上呢?! 毛泽东与文家表兄文运昌最是相投。文运昌长毛泽东9岁,在毛泽东辍学务农时,正是他劝说表弟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又将自己早已读过的《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推举给表弟毛泽东。正是这两本书刊,拓宽了少年毛泽东的视野,他后来说: 这些书刊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那时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我当时认为他是进步的。 阅读这些进步书刊,再加上自己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思考,更加坚定了少年毛泽东要为天下穷苦大众谋福祉的决心。 篇2毛泽东的故事 亲自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熊云,四川阆中人。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中央军委机要科译电员、华北特种兵新建工厂政委。1983年6月,我还在《星火燎原》任编辑时,听他讲了一段毛主席在延安参加大生产时的亲历往事,至今记忆犹新。 1942年年底,轰轰烈烈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头后,毛主席更忙了。他有个习惯,喜欢晚上办公,有时一忙就是一个通宵。这样,毛主席的睡眠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常常忙一晚,第二天下午照例还要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们一块去参加劳动。 那时,熊云在中央机要科当译电员,他们跟主席一块住在枣园。枣园有一排窑洞,用两道墙隔成了三个院,主席住在北边的院内,机要科住在中间的一个院里。 机要科的同志们见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时间却那样少,很担心他累坏了身体。趁主席到地头去的当儿,他们几个机要员一合计,就抢着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帮他挖地。主席慈爱地笑笑,望着他们这一帮十六七岁的小青年,摆手示意不让他们帮助,并说: 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自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就这样,毛主席用了几个下午的时间,亲自挖了两亩多地,并在地上浇了水,上了肥,种上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绿油油的蔬菜、丰硕的果实缀在枝头上,把枣园的后山坡装饰得更加美丽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