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课堂之民俗知识【马头琴】.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礼仪课堂(八)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 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演出。 别名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 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文化艺术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乐器,不但在中国,在世界乐器家族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是民间艺人和牧民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马头琴出现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马头琴出现 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与奶奶相依为命,在一个夜晚无意中发现小白马,就把它带回家养着。小白马和苏和感情深厚,还为他保护羊群。一次王爷以赛马嫁女。苏和赢得比赛,因其身份低贱,要求留下白马而取金钱。苏和不肯,被打伤而返。王爷因白马而设宴,骑白马,却被抛下而伤。王爷命部下射死白马。白马受多处箭伤,跑回苏和家,死于苏和面前。苏和梦中闻白马言,用其筋骨做琴而使主人不再寂寞。苏和醒后,以其骨、筋、尾做琴。每当他拉琴时,想起对王爷的仇恨,琴声低沉;回忆起乘马疾驰,琴声优美。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马头琴的传说 独特造型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上下两框板的中央开有装入琴杆的通孔,左右侧板上分别开有出音孔,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为饰,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 坐姿   演奏马头琴时,通常采取坐姿,将琴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 指法   左手虎口稍张开,拇指微扶琴杆,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顶弦、无名指按弦、小指指尖顶弦,小指在演奏中非常重要,它常从外弦下面伸进去顶里弦;在高把位上,由于音位距离很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右手执弓时,以虎口夹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 演奏方法 关于马头琴的知识就介绍到这,“点滴积累成就美好未来”,礼仪课堂每周与您见面,让我们共同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团而努力。

文档评论(0)

智乾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科技工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