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的两类纳米材料遗传毒.docxVIP

基于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的两类纳米材料遗传毒.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的两类纳米材料遗传毒 引言 纳米技术作为十分前沿的科技领域,自从出现以来就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但其安全性却一直饱受争议。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因此纳米材料可能会对生物系统产生不同寻常的影响。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因为纳米颗粒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现已被证明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癌症等。 微核细胞组学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毒理学分析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和纳米颗粒的基因毒性。微核细胞组学试验基于胞质分裂阻滞,使得染色体难以分离,并形成小核体(微核)。因此,在微核细胞组学试验中,测定的是以微核为标志的染色体损伤,染色体畸变和染色质断口等,可以用于评估物质的遗传毒性。本文将分析两类不同特性的纳米材料的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结果,以探讨它们对生物系统的基因毒性影响。 一、纳米氧化锌 纳米氧化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太阳能电池、抗菌剂、涂料、化妆品等方面都有应用。纳米氧化锌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反应活性,容易吸附其他物质。尽管纳米氧化锌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其遗传毒性仍然具有争议。 胞质分裂阻滞试验表明,纳米氧化锌导致了细胞的胞质分裂阻滞和微核形成。对细胞形态的观察也显示,在处理纳米氧化锌之后,细胞核周围出现了许多小的斑点,这个结果表明了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损伤或染色体缺失事件。另外,研究表明,对于细胞的凋亡和细胞死亡,《in vitro》和《in vivo》的结果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纳米氧化锌可能具有复杂的细胞毒性机制。 进一步研究发现,纳米氧化锌可导致ROS(氧自由基)的生成、线粒体膜的破裂和细胞膜的破坏,这些都可能导致细胞死亡和遗传毒性。与此同时,氧化锌可通过多种机制与DNA相互作用,包括氧化DNA、DNA加合物的形成和下游信号转导。这些对于基因毒性的影响可能是常常被忽略的影响因素。 二、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独特电学和机械性能的新型材料,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电子器件等领域。但与其它纳米材料一样,碳纳米管的生物学效应一直受到关注。碳纳米管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小的尺寸大小,因此存有可能对生物体DNA产生损伤的风险。 胞质分裂阻滞试验显示,处理碳纳米管的细胞数量显着下降,胞质分裂出现明显的阻碍。微核细胞分析显示,碳纳米管可以导致DNA的线缆式破裂,导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生成。研究同时发现,碳纳米管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是由其比表面积、颗粒大小和表面化学性质等因素决定的。 在这些因素中,化学性质特别重要,“不清洁”制备技术也是影响碳纳米管毒性的另一个因素。碳纳米管的表面上经常会附着有一些杂质,这些杂质可能会对细胞产生负面效应。因此,稳定的、具有高纯度和比较好表面性质的碳纳米管应该是最安全的。 结论 纳米氧化锌和碳纳米管是两种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和医疗领域的重要纳米材料。本文通过对两个纳米材料的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种材料都具有遗传毒性,并可能导致DNA的结构损伤和染色体畸变事件。但具体的毒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要更加谨慎地管理和使用这些纳米材料,在进行实验和应用时要采用稳定的、具有高纯度和比较好表面性质的材料,在应用之前应该对作用的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减少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恋慕如斯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6120125000023
认证主体深圳市龙华区玄龙信息网络服务中心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40300MA5GUQET1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