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供冷供热输配技术规程.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T/CECS×××-20×× 分布式供冷供热输配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distributedcoolingandheatingtransmission anddistribution technology (征求意见稿) 2022.10.20 中国XXXXX 出版社 1 总 则 1.0.1 为促进城镇供冷供热事业的发展,提高管网的输送效率,推进分布式输配系统 的应用,做到节能低碳、绿色环保、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和保证工程质量, 建设高效供冷供热输配系统,制定本规程。 【条文说明】1.0.1 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战略目标,低碳发展不仅是能源领域的任 务,也是建筑行业减少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主要任务,通过节能设计、节能改造和节 能运行是实现建筑低碳的首要条件。 挖掘建筑节能潜能,整合冷热源、输配管网和用户的全系统用能匹配效率,提升 输配精准智能化水平。输配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 我国供冷供热的输配方式在过去几十年内,采用的都是集中式输配系统,集中供 冷供热输配系统在系统设计、运行和调试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系统设计采用的循环 泵扬程高、配电功率大;管网用户设置调节阀门节流,系统运行能耗高;管网运行水 力失调严重,用户热力稳定性差;系统调节不能满足实时变流量的用户侧运行方式。 随着供冷供热技术的发展和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集中供冷供热输配方式因 运行能耗高、热力稳定性低、供冷和供热效果差,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建筑节能的要求。 为了提高输配管网的输送效率,减少输配系统的无功电耗,满足用户的舒适性,大力 推广分布式输配系统势在必行。 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一级管网系统、二级管网系统、用户建筑单 体管网系统的分布式输配系统。 【条文说明】1.0.2 本规程适用范围包含能源站、供冷供热管网、建筑用户等。 具体适用于各种类型民用建筑,其中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科教建筑、医疗卫生 建筑、交通邮电建筑、文体娱乐建筑等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其中包括通用工业厂房、 工业区配套设施建筑等。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分布式输配 系统,应符合本规程各相关规定。 供冷供热管网具体应包括一级管网、二级管网、用户管网;相对一级管网系统, 用户为供冷站、热力站等,一级管网系统构成还包括首站、冷热水管道、中继泵站、 隔压供冷站、热力站等设施;相对于二级管网系统,用户为建筑物组合单体、建筑物 单体、建筑物单元等,二级管网构成包括冷热源、冷热水管道、建筑单体用户等设施; 相对于用户管网系统,用户为建筑物水平系统、建筑物竖向系统,建筑物环路系统等, 用户管网构成包括建筑单体冷热源、冷热水管道、竖向分区环路、水平分区环路、功 能分区环路等设施。见图1.0.2所示。 图1.0.2 分布式输配系统示意图 1-冷热源泵; 2-冷热源;3-平衡管;4-供冷供热管网;5-直连式系统;6-用户泵;7-用户;8-混连式系统; 9-沿程泵; 10-用户混水泵; 本规程不适用于集中输配系统中的二级泵输配系统、三级泵输配系统等,同时也 不适用于利用各种调节阀门节流调节的输配系统。 1.0.3 分布式输配系统应根据用户的负荷特性、系统使用特点、建筑物承压等确定合 理的技术方案。 【条文说明】1.0.3 分布式输配系统具有能源规模大、用户范围广,系统形式多样等 特点,需根据当地能源条件、用户负荷特性、使用特点、建筑物承压、地势高差等确 定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输配系统方案、投资收费模式等,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分布式输配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 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1.0.4 本规程为分布式供冷供热输配工程的专业性通用技术规程。为了 精简规程内容,凡其他全国性标准、规程等已有明确规定的内容,本规程均不再另设 条文。本条文的目的是强调在执行本规程的同时,还应主要贯彻执行相关标准、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