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叶枯病
Wheat Leaf Blight and Spot
小麦叶枯病是引起小麦叶斑和叶枯类病害的总称,世界上报道的叶枯病的病原菌达20多种,我国目前以雪霉叶枯病、根腐叶枯病、链格孢叶枯病(叶疫病)、壳针孢类叶枯病等在各产麦区危害较大,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类重要病害,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尤其严重。小麦感染叶枯病后,常造成叶片早枯,影响籽粒灌浆,造成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有些叶枯病的病原菌还可引起籽粒的黑胚病,降低小麦商品粮等级。
症状
几种叶枯病都以危害小麦叶片为主,在叶片上产生各种类型的病斑,严重时造成叶片干枯死亡。其主要区别如表2-1 所示。
表2-1 小麦几种叶枯病发生时期、危害部位和症状特点比较
病害种类
雪霉叶枯病
根腐叶枯病
链格孢叶枯病
壳针孢类叶枯病
发生时期
幼苗~灌浆期
苗期~收获期
小麦生长中后期
小麦生长中后期
危害部位和症状类型
危害幼芽、叶片、叶鞘和穗部,造成芽腐、叶枯、鞘腐和穗腐等症状,以叶枯为主
危害叶片、根部、茎基部、穗部和籽粒,造成苗腐、叶枯、根腐、穗腐和黑胚
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成叶枯和黑胚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成叶枯和穗腐
叶片上病斑特点
病斑初为水浸状,后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大斑,直径1~4cm,边缘灰绿色,中央污褐色,多有数层不明显轮纹。叶片上病斑较大或较多时即可造成叶枯
早期在叶片上形成褐色近圆形或椭圆形较小病斑。成株期形成典型的淡褐色梭形叶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病斑相互愈合形成大斑,使叶片干枯
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较小的黄色褪绿斑,后扩展为中央呈灰褐色,边缘黄褐色长圆形病斑。病斑在适宜条件下可愈合形成不规则大斑,造成叶枯
初形成淡褐色卵圆形小斑,扩大后形成浅褐色近圆形或长条形,亦可互相连结成不规则形较大病斑。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发展,重病叶常早枯
病征
病斑表面常形成砖红色霉层,潮湿时病斑边缘有白色菌丝薄层,有时产生黑色小粒点(子囊壳)
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黑色霉层
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灰黑色霉层
病斑上密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
小麦雪霉叶枯病:有性态为Monographella nivalis (Schaffn.)Mull.。子囊壳埋生,球形或卵形,大小90~100μm×160~250μm,顶端乳头状,有孔口,内有侧丝。子囊棍棒状或圆柱状,47~70μm×3.5~6.5μm,内有6~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至椭圆形,无色,1~3个隔膜,大小10~18μm×3.5~4.5μm。无性态为Microdochium nivale (Fr.) Samuels Hallett ,异名为Gerlachia nivalis (Ces. ex Sacc.)Gams and Mull.和Fusarium nivale (Fr.)Ces. 病菌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两端尖细,无脚胞,多为1个或3个隔膜。1隔膜的分生孢子大小为13.7~22.5μm×2.8~3.0μm,3隔膜的分生孢子大小为20~35μm×3.5~6.0μm。分生孢子梗短而直,棍棒状,无隔,产孢细胞瓶状或倒梨形,有环痕。
根腐叶枯病菌:有性态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 (Ito et Kurib.) Drechsl.,属子囊菌亚门格孢腔菌目旋孢腔菌属。无性态为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属半知菌亚门离蠕孢属。病菌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见小麦根腐病。
链格孢叶枯病菌:为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na Prasada Prabhu,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病部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直立,黄褐色,从气孔伸出,大小为17~27μm×3~6μm。分生孢子单生或2~4个串生,褐色,卵圆形或椭圆形,喙较短,大小15~89μm×7~30μm,1~10个横膈膜,0~5个纵隔膜。
壳针孢类叶枯病菌:为小麦壳针孢Septoria tritici Roberge Deamaz.和颖枯壳多孢Stagonospora nodorum (Berk.) Castellani Germano ,分别属于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和壳多孢属。二者引起的病害曾分别称为“小麦叶枯病”与“小麦颖枯病”。实际上,两者都能引起严重的叶枯和穗腐。病斑上黑色小点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小麦壳针孢分生孢子器生于寄主表皮下,黑褐色,球形,端有孔口,孔口小,微突出,直径100~1500μm。大型分生孢子无色,细长,微弯曲,两端圆,有3~5个隔膜,大小为39~85×1.5~3.3μm,数量多;小型分生孢子单胞,微弯,细短,无色,大小为5.9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