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感动中国 2022 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观后感三篇
也许是因为近年来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流行,也许是因为流行了之后发现除了古人,
当下的“偶像”极度稀缺,最近,一部讲述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成为一
时文化现象。读过叶嘉莹诗词的人,并不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但不妨碍这一代年轻人渴望
接近她。96 岁的叶嘉莹,突然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电影只有 120 分钟,拍摄过程却累积了几十位受访者的百万余字素材,同名衍生图书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的出版,可以算是弥补了影片篇幅有限的缺憾。
陈传兴想要把一个女诗人的个人历史、一段家国的近现代历史、中国古诗词的几千年
历史,感知至同一个落点上。我坚信每一种历史都就是真实的,但相随出现的未必就是全
然的因果关系。所以,我更倚重相同的人对叶嘉莹的叙述。“盲人摸象”并不一定就是贬
义词,每一部分都就是活生生的存有。
除了“穿裙子的士”“诗的女儿”这些头衔,她也是女儿、妻子、母亲、学生、老
师……如果说叶嘉莹在古典诗词上的成就如朗月当空,清辉万里,那每位受访者就仿佛江
河湖海,分别映照出她的不同侧面,她不是神,是一个鲜活灵动的人,波光粼粼,是谓月
映千川。
诗人席慕蓉的朋友就是叶嘉莹在台湾大学的学生,她与她由此结识。叶嘉莹第一次看
见席慕蓉,第一句话就是: “我也就是蒙古人(族)。”叶嘉莹从未在任何作品里写到自己
的族姓叶赫那拉,她的祖上虽然就是旗人,定居在叶赫水畔,却本属于蒙古族土默特部。
无论回到中国,还是回到北京,回乡——这个千百年中国诗人的关键词,也贯穿了叶
嘉莹大半生的念想。在她快 80 岁的时候,一个秋天,席慕蓉陪着她去叶赫 (现吉林省梨树
县叶赫镇)寻找祖先的故乡。
叶赫古城遗址如今只是一片低出的土堆,护送的一个热心人先行走上去探路,转头说
道,叶老师您不必上来了,上面什么都没,就是片玉米地。叶嘉莹还是稳步往下走,日已
西横,秋天的红玉米摆在那里,紫红的穗子高高的,风一吹,收到阵阵沙沙的声响。
叶嘉莹站着看了一会儿,转过头说: “这不就是《诗经·黍离》中描绘的景象吗?彼
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
天,此何人哉?我现在的心情和诗里说得一模一样。”
慢 80 岁的叶嘉莹,就是他们家族第一个返回叶赫水畔的人,她还找出了三千年前特
地为她写下的诗。3 年后,81 岁的她又想要回去看看蒙古高原,席慕蓉陪着她又启程了。
在海拉尔,叶嘉莹口占到的第一首绝句就是: “余年旧回去方能狂,一世飘零敢于自残 。
已就是故家拆毁后,却去万里另寻原乡。”
叶嘉莹是他们家里唯一一个在一百年、甚至三百年里,回到土默特蒙古高原的族人。
她跟席慕蓉说,她在北京的家已经没有了,可是到了蒙古高原,天穹低处尽吾乡,突然之
间,人就打开了。
有时候我想要,如果人生就是电影,就能够在不顺遂的时候黑屏,出来一行小字“某
年以后”,把哀伤快进至烟消云散。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说道,诗人存有两种: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杂事,杂事愈深,则材料愈多样、愈变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杂
事,杂事愈深,则性情愈真。叶嘉莹大概属后者。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是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时的助手。她记得,有一次叶嘉莹在国
家图书馆讲女性词的时候,谈到法国作家法郎士写过一本 《红百合花》,书里说一个女子
如果出生在一个比较幸福美满的家庭,婚后的生活也比较甜蜜,到 30 岁的时候连一场大
病都没有生过,那么,注定她对人生的认识是肤浅的。
当花间词的作者用女性口吻抒发男性的女性化一面时,叶嘉莹在一个被疏离的环境里
半生飘零,东站在高原之上说道“余年旧回去方能狂”,这个场景,使人想到苏东坡、辛
弃疾。在专访中,叶嘉莹和她的学生,也可以反反复复提及 《人间词话》里的那句话,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在这本访谈集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这几十个人的记忆中,叶嘉莹都是
以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她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只存在于她自己的口述中。难得有人提到她
先生,还说的是“她的先生很不讲理,她自己这么精彩的一个人,竟然都可以忍下来”。
1971 年的夏天,文化史学者郑培凯在哈佛大学自学,经常回去哈佛燕京图书馆打听各
种各样的古籍,经常遇到叶嘉莹,“叶老师只要入了图书馆,就一整天不出”。郑培凯至
香港后,创办香港城市大学的中国文化中心,曾恳请叶嘉莹去出任客座教授。使他吃惊的
就是,叶嘉莹竟然就是一个人去的,还带着个非常大的箱子。就这样,她一个人居住了一
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