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工艺学.ppt

  1. 1、本文档共1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Amegen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8种干扰素α的基础上,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完全的相同位点99个。从而设计合成了保守干扰素,对其中的数个氨基酸进行突变,只有在该位点出现频率高的氨基酸取代,共形成三种突变产物,其中IFNcon-1(Infergen)于1997年批准上市。 多种溶栓蛋白药物的突变改造体也正在不同的试验研究阶段。 对于细胞因子类,改变其受体结合部位的氨基酸,提高受体亲和力和结合能力,能提高其生物活性。对IFNα1c的受体结合域AB环31、32位进行突变取代后,提高了抗病毒的生物活性。 第六十二页,共一百零六页。 一旦发现候选新药,就要鉴定其物理化学性质,如结构、分子量、稳定性等。常常需要组合2~3种高分辨率的色谱纯化方法,以获得均质的初始蛋白质。所鉴定的特征可用于生产制造中的质量控制。完成特性鉴定后,可申报专利。 临床前测试药物的安全性、质量和有效性,包括药物代谢谱、药物动力学谱、生物利用度、急毒和长毒,免疫毒性、致癌性、诱变性、生殖毒性和致畸性等。 临床试验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新药申请专利受到保护。 第六十三页,共一百零六页。 根据生物药物的特点,临床前和临床试验均所需药物为几百克至1公斤的活性成分即可。 设计最适生产过程用于药物评价并有利于以后的放大是十分重要的。 通常是实验室规模生产毫克级药物,用于研发和特征鉴定等。 小规模生产克级药物,用于临床前和临床试验 大规模生产百克至公斤级药物,用于商业药品销售。 第六十四页,共一百零六页。 第三节 生物制药的发展历程 ?制药工业的历史大约只有60多年,但从开始就发展很快,目前全世界制药企业超过10000家,生产制造5000多种药物,其中约100家为跨国公司 现代制药工业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之交,那时只有4种药物:洋地黄用于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奎宁用于治疗疟疾,吐根属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用于治疗痢疾,水银用于治疗梅毒,但当时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性。 随着生物学和有机化学的发展,能人工合成某些具有治疗作用化合物。 第六十五页,共一百零六页。 1800:阿司匹林,从而导致了药物化学公司的诞生,Bayer和Hoechst公司。 直到1930年代,制药工业才开始大发展。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和化学合成是最初标志,能有效治疗很多细菌的感染。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胰岛素也成为现实。 1940年代大规模生产青霉素,此时,建立了很多现代的领头制药企业,如Eli Lilly、Wellcome、Glaxo、Roche等。早期的制药几乎都是化学合成的。 第六十六页,共一百零六页。 一、天然生物材料的提取 早期的生物药物是来自动物脏器和血液,即脏器制剂,以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和中国药用动物志为典型代表,分别收录药物1892种和药用动物1500余种。属单方入药,简单加工制造,几乎没有规模,是以原料药为主。制品纯度低,有效成分不明确。某些脏器制剂仍然在欧亚地区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和日本使用。 在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对动物脏器的有效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的全面了解,生产工艺技术提高,分离和纯化制剂技术也完善,改变了原来的混合制剂,成为高纯度单一特异性组分的生化药物制剂,猪牛胰岛素、前列腺酶及激素 第六十七页,共一百零六页。 二、传统微生物发酵阶段 1928年英国Fleming发现了抗菌物质,1940年Florey Chain等提取并证明了青霉素的疗效。 起初沿用初级代谢产物的发酵条件,采用表面培养法生产青霉素。 随后研发了搅拌发酵沉没法生产成功,提高了供氧和通气量,菌株选育、培养和深层发酵、提取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给抗生素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开始了微生物工业时代。以后链霉素、金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出现,抗生素成为制药业的独立门类。黑根霉一步生物转化孕酮为11a-羟基孕酮,实现甾体类激素工业化 第六十八页,共一百零六页。 三、酶工程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酶工程是酶学和工程学相互结合渗透发展形成的,以应用为目的,研发新酶并生产、分离和纯化,包括酶的固定化及酶反应器及酶的分子设计等。 在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酶工程,以自然酶制剂在工业上大规模应用的特征,原料以动植物为主。 1953年,Grubhoger Schleith 用重氮化聚氨基聚苯乙烯树脂对羧肽酶、蛋白酶、核酸酶等进行固定,产生了固定化酶技术。 第六十九页,共一百零六页。 1969年,千畑一郎等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技术拆分了DL-氨基酸,生产L-氨基酸,随后固定化天冬氨酸酶生产L-天冬氨酸等,开创了固定化酶应用的局面。 以后相继出现了化学修饰酶、人工酶、有机相酶反应等化学酶工程和遗传修饰、改变及克隆酶等生物酶

文档评论(0)

虾虾教育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有问题请私信!谢谢啦 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与整理,收费仅为整理费用,如有侵权,请私信,立马删除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2026075000021
认证主体重庆皮皮猪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重庆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13MA61PRPQ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