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练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 稍壮,折节念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 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来往山中, 人莫识也。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致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 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老婆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 既屹然异之。 .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 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立刻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 . 世豪士。今几天耳,干练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此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 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 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15.以下句子加点字与例句“闾里之侠皆宗之”中“宗”字用法同样 的一项为哪一项(  ) 冠服 A.毁.  B.见方山子从两骑 . 独出 C.方山子怒马.  .余既屹然异之。 D. 16.翻译下边句子。 稍壮,折节念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17.作者为什么有“岂山中之人哉”的感触呢?试简要归纳。 【答案】 15.D 16.年纪稍长,就改变志趣,奋发念书,想以此来著名今世,可是向来没有获得功名。 17.原由:少年时英姿飒爽,有好汉之气;出身于世代功绩之家,当官的话早已声名显 赫;家有豪宅,与公侯相当;很有田产,收入巨多。(答出此中三点即可) 【分析】 15.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一样意义的语言现象。  解答时,第一要 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说或用法,  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说或用法,  最后 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D项中加点字和“宗”用法同样,都是意动用法。 16.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 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顶用词造句的特色,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色和句式的特色。“折”“欲”“遇”是本题中的关 键词语,必定要解说正确。 点睛:本题考察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必定要先回到语境中,  依据语境读懂句 子的整体意思,而后思虑命题者可能确立的赋分点,第一要找出重点实词、  虚词,查察有无 特别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并按现代 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合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7.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剖析能力。解答本题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 基础上,依据题目的要乞降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有关的语句,得出答案。本题能够围 绕出身、声名、财富等方面往返答。 选自《东坡乐府》作者:苏轼年月:北宋 参照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青时,敬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 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纪稍长,就改变志趣,奋发念书,想以此来著名今世,可是一 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暮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舍,吃斋食,不 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破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 他戴的帽子上边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 吗?”所以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遇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 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吃惊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由。我把原由告 诉了他,他低头不语,既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冷清,但是他的妻儿 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觉十分惊诧。 就回忆起方山子年青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一掷干金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 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跟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面一鹊飞起,他便叫跟从追 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单独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立刻与我讨论 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以为是一代好汉。到现在又过了多少日子了,可是一股英气勃 勃的神情,依旧在眉宇间展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但是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绩之家,例应有官做,若是他能厕身政界,到此刻已得高官荣名了。 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宏伟华丽,可与公侯之家对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饶安乐了。但是他都抛开了,偏要到达穷僻的山沟里,这莫非不是由于他独有会意之处才会这样的吗?

文档评论(0)

150****634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