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陶瓷菊花纹与其它纹饰的组合.pdfVIP

浅析清代陶瓷菊花纹与其它纹饰的组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浅析清代陶瓷菊花纹与其它纹饰的组合 引言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 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 年一度的菊花盛会,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 义,中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 因而历代也留下了以菊花装饰陶瓷的名品佳作。菊花 纹是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纹样之一,从清代前期和中 期来讲,由于经济的繁荣和统治阶级对陶瓷文化的关 注,在劳动人民和制瓷工匠的艰辛劳动下,清代在制 瓷业上再度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期,因此也成为陶瓷学 术界和其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这些研究有图谱 ,也 有学术性专著和论文。 如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著的 《中国陶瓷》中有描写 陶瓷菊花纹,比如关于珐琅彩瓷器中写到 :“在素烧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的瓷胎上,以黄、蓝、红、豆绿、紫等色彩作地,彩 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菊等花卉图案,有的还在四 个花朵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四字,那显然是为 帝王祝寿的器皿。工匠们把菊花纹与吉祥纹饰完美结 合,体现出特殊的寓意,这是清代常见的表现方式。 从而体现出菊花纹应用之广泛。这时菊花纹与其它纹 饰的组合也比以前运用的更广泛些。除历代常见的菊 花纹和其它植物纹样(有牡丹、莲花等)组合外,清代 也常用菊花纹与动物、人物组合。 本文以清代陶瓷菊花纹与其它纹饰组合为线索, 结合相关资料,分别研究组合时菊花纹应用的种类, 表现形式,及构图方式,组合后表达出相关的寓意。 菊花在中国文学作品和社会习俗中有着丰富的文 化象征。人们应用菊花纹的象征性、工艺性和装饰性 的特点来满足上层阶级、文人墨客、普通民众的心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 需求和价值取向。这也能感受到清代那个陶瓷时代人 们的审美情趣。 一、清代菊花纹饰概述 人们喜爱菊花不仅是因为它色彩绚丽,更因为它 具备傲霜斗雪,独立寒秋的不屈气节。古人把“梅、兰、 竹、菊”称为“四君子”。在这条件下,菊花纹包含了相 关的吉祥含义。这时清代吸收了前人的制瓷技法,但 在制瓷生产工具方面的改进不大,成就多在于装饰的 改进和提高。清代工匠们掌握了釉上、釉下、刻划、 镂空等多种技法。但对菊花纹饰多是以彩绘方式居多。 在某一时期,以哪一种图案纹饰最为盛行 ,是与统治 阶级的喜爱分不开的。例如:康熙年间 ,康熙爱菊, 所以菊花纹饰常见。雍正年问 ,他不爱菊,就在雍正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增广贤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十年五月二十四日和十一月二十七日先后下令:“墨菊 花.....嗣后少画此花样”。但在十一年九月九日“传 旨菊花瓣画草了,嗣后照千层叠落花瓣画”。从而体现 雍正对菊纹的关注影响到菊花纹的形态变化。由此我 们可知道宫廷把菊花作为吉祥图案不仅体现出上层社 会的审美情趣,而且在内容上融进了封建王朝对思想 的禁锢。清代集历代之大成,把吉祥图案发展到了极 致。在陶瓷资料里,不难发现菊花纹和牡丹、梅花、 竹等一些吉祥图案的组合。这种多样的形式是中华民 族在持续不断造物活动中 ,融合历代工匠的智慧和创 造才华 ,融合了中国的伦理道德、政治伦理、民情风 俗

文档评论(0)

1637142147337d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