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中“之”字的用法与沿革
作者:马凌燕
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10期
马凌燕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诗经》除了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以外还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之”字在《诗经》中出现频率很高,有介词性、动词性、助词性、代词性等基本用法,研究这些用法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后代文学作品以及思考“之”字使用方法的沿袭与变革。
[关键词]“之”;语言学价值;诗经;用法沿袭;现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0-0054-02
[作者简介]马凌燕,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特色,也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研究价值。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它的文学价值上,对其语言学价值的探究相对较少。“之”字在《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具有介词性、动词性、助词性、代词性等基本用法,后代的作品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出现了更为细致和复杂的用法。有些用法一直保留到现代汉语中。因此,研究《诗经》中的“之”字的基本用法,对于探究之后的文学作品以及现代汉语中的“之”字用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诗经》中“之”字的用法
《诗经》中“之”字的用法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又分为代词性用法和动词性用法,虚词则分为助词和介词性用法。
1.代词性用法。《诗经》中的“之”字作为代词使用是最为常见的。代词性用法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如“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周南·关雎》)意为“美好的女子,醒着睡下总在心里想着她”,句中的“之”指代前一句“窈窕淑女”(《周南·关雎》)、“心之忧矣,之子无裳”(《卫风·有狐》)意思是,“我的心里好忧愁,那个人没有衣裳。”第二句中的“之”作指示代词用,意思是“那个”。“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卫风·河广》)句中的“之”指代“黄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魏风·伐檀》)意为“把檀树伐下后,放在河边”第一个“之”字,是指示代词,指代“伐下的檀树”。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之”字作为代词时,或者与动词组合成动宾词组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或者放在名词前,与名词构成复指成分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2.动词性用法。《诗经》中的“之”作动词用时,意为“到……去”“往”“到”“至”,例如“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庸风·载驰》)意思是“你们的主张纵然有百种,也不如我亲自去”,“之”在这是“去、往”的意思。
“自佰之东,首如飞蓬”(《卫风·佰兮》)意为“自从阿哥去东征,我的头发像飞蓬”“之”在此是“去”的意思。
3.助词性用法。《诗经》中“之”作.助词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结构助词,一是语气助词,在《诗经》中也表现得较为复杂。
1)结构助词。结构助词放在中心词与限制修饰成分之间,表示领属或者修饰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例如“我生之初,尚无为”(《王风·兔爱》)意为“我降生的那个时节,天下太平无事 “之”在此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父母之言,亦可谓矣”(《郑风·将仲子》)意为“父母的责骂,也是值得惧的”,“之”在此意为“的”,其中的“之”都起结构助词“的”的作用。
结构助词中,还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即用于主谓之间,使其在结构上失去独立性。例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静女》),“女为美”本来就具备作句子的条件,加入“之”字后,作“匪”的宾语。“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郑风·女曰鸡鸣》),“子好之”本来是主谓宾的关系,加上“之”字以后,变成主谓词组,作“知”的宾语。
2)语气助词。“之”字做语气助词,主要放在句末,表示一种强烈的情感。“心之忧矣,其谁知之”(《魏风·园有桃》,意为“心里的忧闷,有谁知道呢”“之”字放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4.介词性用法。“之死矢靡它”(《庸风 ·柏舟》)中,意为“到死也不把别人念”“之死”表示“矢”的时间,作状语。内动词“之”,引申用作介词者,为时地介词。
从以上列举中可以看出,《诗经》中“之”字的用法大体分为以上几类。
二、古代文学作品中“之”字用法的沿袭
1.动词性用法。
“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陈胜吴广起义》)
2.代词性用法。
1)“之”作人称代词,如:
“我见相如,必辱之”,代“相如”。(《廉颇蔺相入列传》)
“二世杀之”代词,扶苏。(《陈胜吴广起义》)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代“他”。(
文档评论(0)